第三十三章 序八户而居一坊
除了打破商族人原来的职业氏族框架之外,攸雍亲自规划奄阳城的用意还有一个,那就是同化七夷。 当初,攸喜跟瑿(yī)相互结识之后,就允许瑿带着族人到邢丘自由交易,主要是希望透过定期的经济往来,慢慢向爊(āo)方传播文化,正如当年商族人建立盘龙城那样。 然而跟盘龙城附近的荆人相比,美洲原住民部落的生活水平非常简陋,除了一些山货之外,并不能向商族人提供太多值钱的东西。 反过来说,瑿所在的部落,连普通殷商平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消费不起,那么所谓的贸易,说得好听是小打小闹,说得难听就是赔本赚吆喝,同化这件事的主导权,等于就落在原住民的手上。 这就引来另一个问题:爊方各个部族基本上都过着游猎生活,不习惯在同一个地方呆太久,就连瑿自己也是隔三岔五才到邢丘吃一回烧烤。 因为无利可图,商族人缺乏跟美洲原住民主动往来、和平贸易的动力,而原住民也不是一年到头都在接受殷商文化的影响,因此同化夷人这件事情,在攸喜摄政的时代并没有太多进展。 如今攸侯雍在位,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局面。 对七夷的成功征讨,为殷商总共带来八万余名新人口。由于攸雍从一开始就特别注意,哪怕暂且放过普通的夷人,也要先把各个部落的酋长和巫师一并捉走,各部落的原有社会结构由此受到了第一轮冲击。 在向西逃难的过程中,硩(chè)方和麹(qū)方的难民一度根据原来的部落出身,部分重建了部落组织,然而在高天原之战之后,临时重建的部落,再次被攸雍打破,这是第二轮的冲击。 最后一轮冲击,则是殷商军队将七夷各个部落的俘虏押送到王畿以及攸原的时候,攸雍下令,将俘虏们重新再编列一次。 务求做到:所有夷人的身边要么是商族人,要么是彼此完全没有关系的另一个夷人——既不出身于相同的部族,也不说着类似的语言,甚至也没有参加过高天原之战,或者在被押送的路上能够互相接触! 攸侯雍所亲自掌握的三万名夷族俘虏,就是按照这样的原则,再根据俘虏们的技能差异、年龄大小而挑选出来的。 这三万人全部被安排在奄阳城的东半部分集中居住,每个成年的原住民可以分配到城里的一间土坯房。 土坯房两两相对,合共两列八户。中间是院子,跟大门相对的另一头则是厨房和旱厕。 在雷翰晨看来,这格局有点类似他原来那个时空的四合院,不过四合院是正方形的架构,而这个是长条的形状,而且属于简陋版。 每八户为一里、每八里为一坊,同一个坊里面,都是从事同种职业的人口,无论各自属于哪个族群。 原住民母亲,可以跟她的孩子(们)继续一起生活。然而父亲则必须为攸雍作出足够的贡献、证明自己的忠心,才能获得允许,跟他的小家庭彻底团聚。 否则,就只能居住在另外的地方,每隔七天前去探望一次。 按照雷翰晨那个时空的标准,这显然属于非常铁腕的手段。然而攸雍认为,唯有如此,才是同化七夷的最迅速方法。 原因在于,只要条件允许,商族人就不会跟其他族群混合居住。 哪怕在攸喜掌管朝政的时候,试图让十二万商族人以及已经全面接受了殷商文化的淮夷混居,结果在亳攸、邢丘这两座城里面,商族人还是自动自觉地继续抱团起来。 至于暮歌,那就更加不用说:当时随同武庚而来的六万多华夏移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属于殷商化的东夷,然而他们却自认为有着“从龙之功”,同样自居为商族人,丝毫不愿意跟其他族群杂居! 而暮歌城里真正的商族人,自然是不搭理那些冒牌货们,不过这些人对于杂居这件事,彼此态度没有区别——除非攸侯雍搬出王令,否则他们不可能自愿,跟七夷住在相同的街区。 因此,攸雍祭出了另一招。 之前,雷翰晨跟攸雍说要“化夷为攸”,自然是考虑到商族人的顽固情绪,以及攸国原本就是上层商族人统治着中下层淮夷的架构,希望攸雍从这个架构出发,对美洲原住民实行同化政策。 然而,攸雍不愧是经过1点【修为值】投资过的【气运之子】,举一反三的他,干脆再来一个“化商为攸”—— 商族人,凡是跟夷女有夫妻之实的,只要迁居奄阳城,都将被视为攸人而受到攸雍的适当任用,其子孙后代也是一样; 夷族人,凡是跟拥有商族、淮夷、爊方其中一类血统的人通婚,而且本人通晓殷商雅言的,同样视为攸人; 每一坊的八个里,每一里的八个户,其中两户由商人和攸人居住,另外六户,分别由七夷当中的其中六夷居住。 硩方人跟麹方人,由于共同参与过高天原之战,因此严禁住在同一个里。至于同一个坊的居住比例,也不得超过总人数的八分之一。 攸雍将以上命令逐一颁布之后,立刻吸引了许多曾经参与征讨七夷的老兵们,纷纷动身前往奄阳。 这些老兵们,都有着同一份纠结—— 活人,总不可能被尿憋死!但是一时情急,尿在了裤子里,同样没有面子! 当初攸喜率众东迁的时候,男女比例就十分悬殊;三监之乱结束之后到来的六万余名移民,其中的女眷也并没有很多。 如今既然出现了一大批七夷的女人,此时自己就算不能明媒正娶,至少也要弄来个夫妻之实,不然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