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御将之术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节选自《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唐) …… 数日后,凤翔节度使高升接到白复的书信,恳切希望能将凤翔军中的一名列将李晟调入安西北庭军。 凤翔节度使高升当然愿意与战功赫赫的白复交好,立刻办妥调兵手续。 很快,李晟便来到安西北庭军报到。这个李晟便是兵域秘境中被王忠嗣夸为万人敌的那员神箭虎将。 说起来,这个李晟出身军伍世家,颇有些来历。其祖父李思恭,乃是陇右军裨将,追赠幽州大都督。其父李钦,也是陇右军裨将,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追赠太子太保。其母乃是太原王氏,追赠代国夫人。 李晟擅长骑射,勇武绝伦。十八岁便以良家子身份,投身军旅,跟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 不过王忠嗣从河西节度使任上调离后,李晟在军中再无出众的表现,军阶也不算高。王忠嗣死后,李晟遭到了上司的排挤,更加平庸,整天混吃等死,碌碌无为,泯然众矣。 李晟来到安西北庭军后,见过主帅白复。两人长谈之后,白复对李晟极为器重。白复不但让李晟为“参乘”,还拜李晟为护军都尉。 所谓参乘,相当于白复的亲随。在白复骑乘的时候,追随左右。 “护军”的“护”是“监察”和“统率”的意思,职责主要是协调各将领之间的关系,监察军中诸将。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将军相当于司令员,护军相当于政委。) …… 以李晟这样一个外来的、寸功未立的军官,只因为一席话就取得了白复的信任,做了白复的亲随,从此一步登天,成为常年追随白复出生入死的功勋将士的顶头上司。 李晟上任伊始,就压了所有老将一头,众将怎么可能服气呢? 一时之间,安西北庭军不满情绪高涨,全军哗然,怨声一片。 众将心里不是滋味,难以接受。众将一致认为:李晟年轻时虽然勇猛,但毕竟是过气的军官。安史之乱这么多年,也没见其立下像样的军功。他的底细还没摸清,能力也没体现,主帅白复怎么可以这么信任他、重用他呢? 风言风语自然传到了白复的耳朵里,白复非但不以为然,反而变本加厉,对李晟越发器重。 乍看上去,白复的一系列安排确实不近人情。 正常情况下,拔擢官吏只有两种标准:要么论资排辈,要么论功行赏。 隋唐时期,以大儒孔颖达为代表的儒家官员推崇论资排辈,最忌讳的就是越级提拔,让资历浅的年轻人管理资历深的年长之人。这种情况下,资历深的官员往往不服管,年轻人为了显示权威,往往借故找茬,将年长之人驱逐出该官署。没有经验丰富的老臣辅佐,许多政事往往在执行中耗时耗力、错误频出。 为商鞅、李斯代表的法家权臣推崇论功行赏,最忌讳的就是君主以个人好恶随意赏罚。秦以后,外儒内法的帝王要想提拔亲信,通常要给亲信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先等他立了功,然后再给他加官晋爵。这样一来,朝臣谁都说不出什么。比如,汉武帝为了提拔大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不顾其才能平庸,将数万大军交给李广利,命其攻打匈奴。损兵折将后,不但不责罚,反而给他更多的将士,让他继续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一来二去,导致汉帝国国力亏空、士兵疲惫…… 而无论以儒家还是法家的标准来看,对李晟的破格提拔都显得很没道理。 消息传到京师,文武百官各有不同见解,替白复担忧者甚多,看白复笑话的官员也不在少数。 李晟之母乃是太原王氏,是王璟的族妹。因此李晟的升迁对太原王氏触动更大。 王璟对族长王缙道:“父亲,白复这次恐怕失策了,此举不得人心啊!如此一来,岂不是让追随他的老部下寒心?” 王缙道:“白复对李晟的拔擢看似一手臭棋,但事实上,但凡雄才大略之主,都会在自己的麾下,安排李晟这种角色的存在。 白复在平叛成功之前就能想通这个道理,见识相当不凡。” 见王璟颇为不解,王缙解释道:“璟儿,你没带过兵,不知为将之心。 若为父所料无误,白复麾下的将领已经出现不服管束的苗头。再不干预,将来必将是骄兵悍将,以下犯上的结果。 当下的大唐节度使,很多都是在安史之乱中快速拔擢的。即使能够立下赫赫战功,但也未必真正懂得带兵打仗。因为,他们没有几个人系统学过兵法,更难有机缘得到过兵法大师的指点。 所以,虽然同为节度使,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御将之术。 这些节度使对麾下将士,要么一味责罚;要么,只知恩赏、不敢责罚。 赏罚无术,必然会导致将士骄横之气滋长。若为父所料无误,数年之内,诸道军队中,必有兵变,必有节度使被麾下将士所杀。” 王璟点点头,追问道:“父亲,白复麾下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白复在将士心目中威望甚高。若他见苗头不对,从严约束,是否可行?” 王缙道:“若简单粗暴地从严约束将领,会让朝夕和睦相处的将领觉得白复翻脸无情,不认兄弟、不近人情。 一旦有某位军头当面跟白复叫板,逼得白复下狠手诛杀,就会让三军将士寒心。以后白复若想再指挥这支军队,很难再有转圜余地。 所以最好的策略,莫过于找一个资历浅的人,破格提拔,让他手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