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裂土封王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节选自《白马篇》曹植 …… 当伪燕皇帝史思明、伪燕太子史朝清被杀的捷报传到长安,肃宗感慨万千。于无人处,肃宗喜极而泣,情难自已。 两代天子寝食难安,文武百官励精图治,万千将士捐躯沙场……千百个日日夜夜的煎熬,如今总算有了一个可以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的战果! ……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虽然在范阳称帝,但伪燕地盘上的将领基本上都不买他的账。这些将领大多是安禄山的旧部,地位跟史思明相差无多,对史思明的命令都是听调不听宣。 倘若再给史思明几年时间,或许能收服这帮将领,可惜上天并没有特别垂青史思明。 史朝义弑父篡位,成为伪燕皇帝。伪燕各方将领更不肯效忠年轻稚嫩的史朝义了。 这些伪燕将领虽然在表面上隶属于大燕,可貌合神离,没有一个愿意遵奉史朝义的号令,都在各谋出路。 换言之,从燕帝史思明被杀这一天起,所谓的大燕就只剩下一个空架子,有名无实。全面剿灭叛军,收复河山,指日可待。 …… 肃宗颁下圣旨,表彰三军。由于涉及伪燕朝内的密谍战,有功将领不便公开嘉奖,由白复全权表彰恩赏。 对于白复立下的汗马功劳,肃宗这次不再吝啬。肃宗擢升白复为郡王,封白复为兴平王、世袭罔替!甚至破例恢复祖制,下旨将长安附近的兴平县划给白复作为食邑。 …… 唐朝前期异姓王其实并不多,仅有两位:江淮义军领袖杜伏威被封为吴王,赐姓李;隋朝幽州总管罗艺,被封为燕王,赐姓李。 战神李靖、徐世勣、苏定方等开国名将,有缔造社稷、开疆拓土、鹰扬国威之功,功高盖世,也没能封王。 大唐第二次封异姓王是在中宗李显时代。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敬晖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其党羽诛杀,同时迫使武则天退位,禅位于太子李显。 政变后,张柬之被封为汉阳郡王、敬晖被封为平阳郡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郡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郡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郡王,时称“五王”,因此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大唐第三次封异性王是在玄宗时代。 这段时期,有两个异姓王比较特殊:一是安禄山,其因讨得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天宝年间平步青云,不仅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而且被封为东平郡王。二是哥舒翰。除哥舒翰屡立战功外,杨国忠为拉拢其对付安禄山,使得哥舒翰官运亨通,被封为西平郡王。 肃宗一朝,到目前为止,封过两个异姓王:史思明和李嗣业。 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率所辖十三郡及八万兵士归降,被封为归义郡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 乾元二年(759年),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于相州之役中箭身亡,捐躯后,被追封武威郡王,谥号忠勇。 …… 白复在风华正茂之际,就被裂土封王,足见肃宗对白复的厚爱! 诏书颁布,满朝文武震惊。替白复欢喜的朝臣不少,羡慕嫉妒恨的朝臣更是众多。 原因不外乎一个:升的太快。 如果你是熬资历,一步步擢升,花甲之年时出将入相,大家没话讲,甚至会称你一声“德高望重”。可如果你窜的太快,就会让无数两鬓斑白还在四五品官阶徘徊的朝臣心生不满。 …… 圣旨到达安西北庭军中,白复领旨谢恩,众将欢呼雀跃、三军欢颜雷动。 向传旨钦差一番答谢后,已是三更。 白复摒除众将,一个人来到营内空旷处,负手而立,眺望圆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盛名之下,白复却有种深深忧虑,未来不定有多少匪夷所思、诬告陷害的奏章会呈送朝堂,恨不得将自己扒皮挫骨。 且不说朝中那些羡慕嫉妒恨的朝臣,单说安西北庭军这些将领,现在就已经出现骄兵悍将的苗头。 在姜帮主和唐掌门的支持下,川帮唐门弟子投笔从戎,屡立战功;李嗣业托孤后,安西北庭军将士誓死效忠;陕州募兵,陕州乡勇舍命追随。这几股力量乃是白复的核心班底,也是白复的嫡系部队。 率领这些英雄豪杰南征北战、东征西讨,要想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白复作为统帅,就必须多讲兄弟之情、战友之谊,而不能真的端起架子、摆大帅官威,高高在上、生杀予夺。 然而,凡事有利有弊。这种礼贤下士的弊端,就是尊卑不分,将帅关系不清,那些劳苦功高的老弟兄越来越不服管束。 就拿处罚唐夔和唐兰舟来说吧,就有不少唐门弟子窃窃私语,抱怨白复不念旧情、不近人情,仅以成败得失来赏罚。 白复长叹一声,心道:“倘若几位师父在,不知他们会如何破局?” 百思不得其解后,白复索性放下。每当找不到答案之时,白复都会按照玄门心法,禅修入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白复舌顶上腭,双手握固,松弛全身,站桩入定,进入兵域秘境。 恍兮惚兮,也不知过了多久,白复元神从云端而下,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