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走访水乡(中)
,原来的水稻田成林地了。”
刘继明听了心里沉甸甸的,继续问道,“村里有没有其他村办企业?”
唐玉龙掸了掸烟灰,接着说,“没有了,都关掉了。这里办企业不适合,除非是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
“前年一个回乡青年创办一家化工厂,老支书也是一百个不同意,可挡不住他舅舅是乡镇领导,老支书不签字,那位领导就天天打电话,还扣上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帽子,说如果再坚持下去就把他村支书撤了,老支书当时压力太大,没办法只能睁一眼闭一眼。没开业几天人家愣是拿到了什么环境检测合格报告。”
“污水直接排进了河里,那条河本是村民的饮用水源,化工厂开办以后,村民们都发现水质有味,时间一长,周边村民的疾病也增多,村民们就找厂里闹,都是乡里乡亲的,最后,厂里为了平复民愤,出钱打了几口井。”
“再后来,村里实在没办法,把那段河两头堵上了,要不然污水流到外村就更麻烦了。那段河彻底成了死水沟,夏天热的时候,冒出来的气都是臭的。”
“化工厂开业没多久,就有村民向上级反映,但都不了了之,去年,被人直接告到省里,省里派人下来调查核实后,勒令立即关门,这才算了事。可这有什么用,破坏和损失已经摆在那儿了。不说别的,就那块地,要想复原得多少年?还得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在那片地只能圈着,村里组织过几次换土,但因为资金问题只能小打小闹,向上面申请资金,都是一推二五六,一次都没解决。真作孽。”
“乡镇、村办企业就像一阵风,稍不留神不知道哪天就给你冒出一个工厂来,有个别地方一提起乡镇、村办企业都成了笑话,说今儿开明儿关,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也说明项目上马太随意,轰轰烈烈开门,不声不响的关门,最后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刘继明好奇的问道,“刚才你提到养殖业和食品加工,有没有想过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唐玉龙兴奋起来,“有,去年我还带人去了林鹤乡取经呢。”
陆建兵笑着插言道,“玉龙,你知道吗,谷主任当时就是林鹤乡副乡长,那边乡村规划可是他一手搞起来的。”
唐玉龙连连点头说,“知道知道,当地的老百姓一提起谷主任个个都赞不绝口。”
谷宇被说的有点不好意思,笑着说,“哪里,乡亲们言过了。”
唐玉龙接着说,“去年老支书退休的时候,我跟他商量,重点抓两块,一是有机蔬菜种植,我们搞了一些大棚,也请专家过来指导,弄了一个无土栽培室,目前还是比较喜人的。二是水产养殖,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水资源,河流、池塘,想好好利用起来。根据这两块副业,我们成立了三个合作联社,农户自愿参加,刚开始不很积极,但到年底的时候,大家都来找想加入,一些外出务工的人员,说春节后也不出去了。”
“前几天,我们村委专门开会,结合目前合作社的收成情况,准备开春以后建食品加工厂,外面有投资商过来参观了我们的合作社,表示愿意投资,村里也不用花钱,投资商占百分之三十五,村里占半分之二十,其他都归村民。”
刘继明听了,脸上总算露出了笑容,赞许道,“唐书记,你做得很好。我相信,不仅仅水南村在你的带领下会走上致富的道路,也会影响和带动其他村组。”
唐玉龙讪讪笑着,说,“刘市长过奖了。如果您有时间,我带你们去参观一下。”
刘继明正有此意,笑着站起来,大手一挥,“走。”
刘继明前面走着,唐玉龙很有礼节的落后其半步。
从村庄经过的时候,刘继明看到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问道,“年轻人是不是都外出务工了?”
唐玉龙介绍说,“去年合作社成立后,回来了不少,这个时间点都在干活呢。您可不知道,前几年村里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本是热闹的村庄,所经之处看到的都是老人和孩子。不要说平时了,就是逢年过节,也没有过去热闹了。最棘手的是农忙季节,外出务工的人都很少回来。”
刘继明接着问,“那怎么解决的?”
唐玉龙叹息道,“花钱请人呗。地里的活没人干,一到抢收抢种的时候,从外面请人来做。邻村有个小伙,看准了机会,用打工的钱回来买了几台收割机和犁地机,请他们来帮忙,原本说好的五元一亩,开到田头就坐地起价,十元一亩,要不要,不要马上走,人家那边还等着呢。你拿他没办法,时间等不起啊,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外出打工的还能理解,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人,就是不出钱,现在村委会挂了好多账收不回来。”
刘继明看着村里的老人孩子,又问道,“这些老人平时有什么事,村委会管吗?”
唐玉龙苦笑道,“不可能不管。有个头痛脑热的还问题不大,可是真要有个急病怎么办?隔三差五半夜三更的就要给你来那么一回,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是,没人规定我们必须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