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武举2
“免礼,坐着吧。”
皇权巅峰的朝代。
看看兵部尚书王宪,听到朱厚熜找自己,那可真是丝毫不敢耽搁,迅速的来到了乾清宫。以前王宪是畏惧朱厚熜皇帝的身份,当然还有靠着新皇对抗杨廷和的想法。杨廷和表现的太强势,想要清理朝臣的目的太明显。为了对抗杨廷和,王宪只能是迅速的靠拢新皇。这是王宪开始的想法。
但随着这些日子朱厚熜越发熟练的政治手腕,王宪畏惧的对象变成了朱厚熜本人。
谁能够想到。
朱厚熜这样一个藩王入继,在朝廷完全没有根基的小皇帝,竟然能够这么迅速的坐稳了皇位。现在还能够如此深入的插手朝廷人事,如此的影响朝廷运转。
从登基开始,朱厚熜看起来都没有什么大动作,却已经牢牢地把握住朝局。真的是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在朝廷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王宪目前58岁,入仕已经30年时间,朱厚熜绝对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皇帝。这一点王宪有深深地了解。
因此王宪岂敢怠慢。
“谢皇上。”
“刚刚广东右布政使伍文定和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的胡世宁弹劾安边伯许泰。看许泰的资料,许泰是武状元?”
“是。许泰是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武举会元。”
“我朝的武举是怎么样的?朕对于武举不是很清楚,卿给朕讲讲。”
“臣遵命。”
朱厚熜对于明朝的武举真的很感兴趣。
之前朱厚熜还真不知道明朝也有武举。因为明朝的文官太强势,明朝的科举深入人心。在明朝文官牢牢地压制武官,文官控制着明朝的朝局,以文驭武是明朝目前的国策。所以现在的明朝真正打仗的时候,朝廷都是派遣文官领兵。像是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他们派遣地方担任总督领兵打仗。正因为如此,大明朝出现了很多文武双全的大佬人物。不说整个明朝,光是现在的嘉靖朝,朝廷当中就有杨一清、彭泽、王宪这些领兵打过仗的文臣,地方上还有和葡萄牙打仗的汪鋐,也有王阳明这样在野的大佬人物,更不用说被削职为民的王琼。等到明末天启、崇祯朝的时候,知名的名将也基本上都是文官出身。像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这些人都是文官出身。
所以武官的光芒弱了很多。
要不是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这些名将,那么整个明朝中后期的战争都是文官领衔的。
而且武官基本都是世袭的。那些明朝中后期比较哦著名的武官出身的名将,都是世袭武官。因此朱厚熜还真是不清楚明朝的所谓武举。
所以听到许泰是武状元,因此非常好奇。因为朱厚熜知道一点,为什么明朝中后期的世袭武官出现的名将人数少,而且整体表现不如文官。不是文官比武官厉害,或者是文官压制武官。而是因为选拔的基数不一样。
文官都是在全国那么多读书人当中选拔最出色的人才,当然是成材率高很多。每三年就一次会试,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鲜血液,而且都是全国读书人当中的佼佼者。但世袭武官不一样,只能是在那些卫所世袭武官家族当中出现。基数有限,可能会出现一些出色的人才,甚至是戚继光此等顶级名将,但整体上不会很多。这就是武官越来越没落的原因。
如果武举兴盛,可以和文举一样,在全国范围之内选择。那么这个基数远远超过世袭武官出身的基数,出现人才的几率也会高很多。
因此才找了王宪,询问一下武举的事情。
王宪是兵部尚书。
虽然名气不如杨一清、王琼、王阳明他们那么大,但也是曾经担任过辽东巡抚、大同巡抚,正儿八经在边境领兵打过仗的,也是大明朝文武双全的人物。后来担任兵部侍郎,到现在担任兵部尚书。
虽然是文人,但对于武举很熟悉。
立马给朱厚熜介绍。
随着王宪的介绍,朱厚熜对于明朝的武举,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明朝开始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并不重视武举,或者说朱元璋就没有开武举的打算。本来武举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从唐代就开始出现武举,最出名的武状元就是唐代不倒翁郭子仪。可是朱元璋登基之后,始终是没召开武举,因此礼部都给朱元璋提了建议,按照惯例应该立武学,开武举。
但朱元璋没有同意。
朱元璋直接回答,分开文举和武举,就是人为的分开文武,这是不正确的。如果这样又怎么能够出来文武双全的人才。长此以往,天下就再也没有了文武双全的人才。
正是因为朱元璋这样的想法,所以朱元璋开国之后,就等于是废了从唐朝开始的武学和武举。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他都这么想了,下面的皇帝也只能是跟随。朱元璋之后的建文、永乐皇帝,都是未开武举。一直到了明英宗时期,明朝已经不复洪武、永乐年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