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当年八王之乱时,琅琊王萧若风曾是先帝一众皇子之中,最有希望问鼎皇位的皇子。 王昭的三叔父,汉安侯王戎,那个时候他仅仅只是一个从五品的宁远将军,见琅琊王深得先帝器重,他不是没动过支持琅琊王的心思来。 因为他知道,龙封卷轴上写着的那个人的名字不是旁人,而是九皇子萧若风。 但三叔父与琅琊王认识多年,又岂会不知他的为人?他太潇洒,太重情,对皇位根本就不感兴趣,又岂会真的会做出夺嫡的事情来?于是三叔父很快便打消了支持琅琊王的想法。 但是这个时候,当时还是三皇子的景玉王却流露出了想要与琅琊王氏联姻的意愿。 他与琅琊王虽是一母同胞,但太安帝对他却远不如对琅琊王看重。何况,他提及这个想法的时候,景玉王府已经有生了柔嘉公主的正妃胡错杨,以及即将嫁入王府的侧妃易文君。 若是琅琊王氏的女子嫁过去,也只能为侧妃。 景玉王的嫡妃胡氏也算是出自名门望族,易文君身后的易家也是北离排得上号的世家,只是琅琊王氏自先秦伊始道北离一朝已有近千年的底蕴,自东汉末年到建立西蜀的王吉到王昭的父亲这一辈,王氏在朝堂上也算是辉煌了四百多年。 琅琊王氏,自西蜀开国到北离一朝,一直都是士族领袖,世代与皇家缔结婚姻,执掌重权,在世家之中声望最隆,鸿儒高士层出不绝,衔领文藻风流,深受士人敬仰,是为当世第一高门。 自王氏以下,陈郡谢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四大望族同为中流砥柱,士族高门的风光,一直延续到太安帝时期。 当时贾皇后把持朝政,以致八王夺位,勾结外寇发动叛乱。 那场战争整整打了七年,士族精英子弟,多半都热血激扬的上了沙场。 太平盛世之下,谁也没有想的,那场仗会打得这么久。 鲜衣怒马的贵族子弟只想着驰骋沙场,建立不世功业,许多青年才俊,将他们滚烫的热血和鲜活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疆场。 大劫过后,士族元气大伤。 连年征战,致使农耕荒废,百姓流离失所,更遭逢经年不遇的大旱,死于饥荒和战乱的黎民数以万计。士族子弟不事稼穑,代代依赖的田产农租为继,骤然失去财力支撑的世家,再无力支撑庞大的家族,门第倾颓于一夕之间。 乱世之际,如叶啸鹰、魏均这等寒门出身的武将却在疆场上军功累升,迅速掌握了兵权。昔日备受轻慢的卑微武人,逐渐接近权力的顶峰,与世家分庭抗礼。 那个煌煌盛世的时代,终是一去不复返。 数十年斗争下来,各个世家纷纷失利,权势不断被并吞。 最终剩下的也不过是琅琊王氏、清河崔氏、陈郡谢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寥寥几家,外抗武人,内里又自相争斗,尤其以王谢两家结怨最深。 王氏族系庞大,从琅琊故里到京师朝堂,从深宫内闱到边塞军帐,均有王氏盘根错节的势力,深植在整个皇朝的根基之中。 尤其是到了这一代,王氏既后族,又居宰辅,更兼兵权在握。 王昭的父亲以两朝重臣,官拜宰相,封建宁侯。 两位叔父,一个手掌抚远军,官拜右军大将军,封汉安侯;一个官拜骠骑将军,远镇益州。两位堂叔,一个位列三公,一个拜尚书右仆射,封都亭侯。 虽说四年前王氏受琅琊王案牵连,以致父亲和叔父们纷纷将兵权上交,请辞离京,但到底是未曾伤及根基。 在北离臣民的心中,琅琊王氏依旧代表着关陇士族的态度。 胡家和易家在朝堂上纵然位高权重,但若论根基,胡家与易家比之琅琊王氏却并非一点半点,若仅用侧妃之位换取王氏的忠心,那景玉王未免也太不将王氏放在眼里。 多年来,天启城世家林立,多少贵族子弟挤破了头想要与皇室联姻,便是胡家与易家这样的家族也将与皇族联姻视作荣幸。 可就算那些人挤破了头想要与皇族联姻,成为众多皇亲国戚中的一员,但朝堂之上亦不乏有看不上皇族的门阀士族。 民间有言,宁娶五姓女,不入帝王家。 其中的五姓,指的便是包括清河崔氏在内的五姓七望。 琅琊王氏虽未位列其中,可到底是关陇士族中的一员,又岂会愿意将自家女儿送去给一个多年不受帝王器重的皇子为妾? 能让王昭的祖父答应将自己的爱女送去景玉王府为侧妃的,是琅琊王氏全族子弟的前程。 景玉王曾经答应过王昭的祖父,只要琅琊王氏全力支持他,他不会亏待王氏女子,也会许王氏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