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万两江山 > 楔子

楔子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抹脖子的剑锋上。殷红的血渗着大理石的殿,杨赋挺喉头哽咽“陛下”二字长跪不起。

据说是魏炳坚亲手扶起杨赋挺,爱才之心溢于言表。谈的什么话后人最终也无从知晓,考究下来的说法皆是杨将军一杆青冥□□入金銮座。舍枪如舍志,永生永世再不入朝为官。要说良禽当知择木而栖,俊杰亦能识时务而往。可惜一门忠烈断不侍二主。那魏炳坚识时务不能为忠臣并不表明他就是个奸人。要问魏丞相动过杀心没有?倒是当然有。恐怕是杀心一直有,杀意却敛心头。最终杨赋挺归隐山林匿了踪迹。在朝为官戎马一生,隐于乡野卸甲归田。

嘘嘘叹叹十余年。已变的天,更迭的朝。世人终是多健忘。

只怕这位前朝的骠骑大将杨赋挺,即便是弃武从文也能让后朝历代平静水面再起涟漪。

这一年楚唐小乱后的科举来得步履姗姗,结果却未得令人败兴。国子监里点状元,今夕却只出榜眼。“三鼎甲”中除榜眼出自国子监,状元与探花都来自通天道观。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可如今观内不遁空门的道士却成了朝堂栋梁,实则教人瞠目又惊叹。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通常有个厉害的和尚广念佛经度众生。这样的故事放在通天观自然适用。

朝野上下才弄清楚当今的状元和探花师出观内道人杨墨醒,却再无从往下琢磨出这杨墨醒的来历与名堂。英明如圣上永光帝,一拍龙案倒道出,杨赋挺,字墨醒,那杨墨醒莫不就是前朝归隐的骠骑将军杨赋挺么!

永光帝想起仙逝的先皇当年因不能任杨大将为贤的喟然长叹,又忆起杨家三代忠臣良将的骁勇报忠……

永光皇帝觉得时隔多年应当去拜一拜这位墨醒道士。

再说这通天的石窟盘山的道,参天的古树仙气缭绕,暗绿的竹林笔直而挺,远处深山里不时传出几声鹤鸣鸟叫。不似规整却无杂草丛生,领头的县官在根茎盘错的牵牛花下念出石碑刻字:通天岩窟。

如是野鹤闲云。断谁又能料到红土上还藏着座江南第一石窟。

绕过痴缠藤蔓淌过涓涓溪流,蜿蜒的石子小道一路领着永光帝登上山顶,通天道观赫然立于眼前。

正见得同珍宝失而复得一般无二。

并非英雄迟暮白了头,只见近耳顺之年的杨赋挺精神矍铄,犹如当年卓然不凡。

永光帝恭敬呈上青冥枪,作揖一躬:“学生魏正拜见先生!”

这阵仗惶得一旁的慧镜真人险些把持不住,抬眼瞅去却窥见墨醒道人接过青冥枪,巍然而立不为所动。

从来便知道这外来的道人来历不简单,只是没料到这般的不简单。

永光帝三天的良言没能请动杨赋挺出山回朝,只留下一杆银灰完好的青冥枪镇于通天观。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兴许是这些天听了墨醒道人许多的天地人法,感叹心怀众生,自度度人,次月永光帝便将适龄的六皇子昰德送往通天观,随墨醒道人学法悟道。

十岁入观,十七岁出山,七八年里光阴常伴佛理道学,知天地为仁,至柔有益,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又以墨醒道人授功学以健身壮体,出征沙场,无往不前。

永光楚王魏昰德,为亲王,那是首屈一指的人,深得百姓拥戴。

打楚王入观从师以来,通天道观的便声名远扬,民间盛传这通天岩山脊龙脉凸显,仙气渺渺,发富亦绵远,来观朝拜的人络绎不绝。进观除了对天尊真君护法拜上一拜,重要的便是一睹帅将杨赋挺的暮年风采。更甚不乏有达官显贵直接将子嗣直接送进通天观,指望着赋挺将军点化一二,虽成不了一代贤王,但总觉得考科举中状元的事立在了杨大帅门下便可指日登天飞黄腾达,全然不用顾及自家孩子是否天赋异禀,更不考虑快七十的杨将军已然廉颇老矣。

这样的仗势大约持续了一两年,耐不住叨扰的杨将军索性在观后办起书院招收弟子。考虑到年事已高,将军对于弟子资质及家境要求也极其严苛,又震于前朝骠骑大将军的威名,久而久之这通天书院便成了与国子监齐名的民间书院。

于是乎,世间有传言,一朝入通天,权财万古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