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张元林成为研发车间话事人,建立五个项目小组狂推进度(求全订)
在现场,一大群工程师十分默契的选择声援张元林,去对付持续针对并想方设法赶走张元林的那六名自以为是的家伙。 而这六名工程师面对眼前的情况已经是脸色惨白,再也说不出一个字来,因为他们不管说什么,都会引来更多人的联合声讨。 工程师们大多都因为自身的技术水平而有些心高气傲,所以彼此之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像一般工人那样扯皮聊天,以朋友好兄弟相称。 因此这些工程师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能说比较和睦,反正远没有到有人出事,会引起全员支持的程度。 但事情到了张元林这边就不一样了,一个机修工,还是昨天下午才过来的人,都没和研发车间里的工程师们混脸熟,更别说叫出名字了。 可张元林都没说什么,这些工程师们就自发的支持张元林,为张元林说话,为他去喷,去怼,几乎所有人都在努力的维护张元林,只为能让张元林继续留下来。 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张元林的思路给了他们极大的启发,也为他们指引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所以张元林必须留下,协助他们完成这个研究项目! 这个时候,张元林是什么身份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他的想法对这次的项目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可以说是不可或缺。 至于那六个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家伙,相信这里已经没人欢迎他们了。 就算他们是工程师又如何,看看周围的这些人里,谁不是呢? 最关键的是,张元林提出了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设想。 他观察过这两台设备,整体的功能,设计还有构造都差不多,说明这两台设备肯定有一台是改良优化过的。 也就是说,只要弄清楚其中一台设备的先进之处,那另一台设备就很好处理了,无非就是在原基础上做加减法。 这么一来,那六名工程师就更加没啥用了,反正他们就琢磨了无足轻重的表象,根本不及张元林带来的模型半分。 现场只要不是故意装傻充愣的,都能看出来这六名工程师想赶走张元林,可张元林才能对他们的研究提供帮助,这六个人留下来屁用都没有。 所以,你们这六个没用的家伙要赶走张元林,那我们就先赶走你们! 事情闹到这一步,结果已经显而易见了。 尤其是前来视察的领导们发现自己被耍了以后,一个个都憋着怒气,作为领导当众打骂人不可取,但他们有权利对某些人的职位和岗位做出调整。 最后,由杨厂长出面,脸色阴沉的宣布了这六人的结局。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给我去隔壁试验车间当操作工,没有我的允许不准回到研发车间!” 那六名工程师一愣,一个个欲哭无泪,表情像是吃了屎一样的难看,同时心里也后悔不已,想着自己为啥非得去针对一个机修工呢? 现在好了,不仅和距离自己最近的荣誉失之交臂,还被强行降职降级降薪,然后去的还是只比锻造车间略好一些的试验车间! 听着杨厂长的宣布,又看了一眼这六人仿佛死了爹娘一样的悲痛神情,张元林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心里直呼痛快。 哎呀,这下子舒服了! 各位,恭喜你们如愿以偿了呀,以后终于不用再看到我喽! 张元林知道试验车间是什么情况,因为他曾经也来过试验车间修理设备。 按理说隔壁就是工程师聚集地,找他们修也行,张元林还找机会问过试验车间的操作工人,得到的回应都是工程师们太忙了,都没时间。 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工程师们是忙,是要各自负责相关的项目,但搞研究这种事儿不像搞生产,时间上没有具体定数的。 有些东西可能一下子想通了,几天就能搞定,但有些东西可能绞尽脑汁琢磨一年也得不出期望的结果。 反正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说这件事儿必须多久干完,必须做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具体的定数,因为搞研究,搞创新本来就是个未知数。 所以,这些工程师们可以很忙,也可以不忙,甚至一边搞研究一边划水摸鱼,谁知道? 除非是那种多方共同关注的重大项目,这就没法儿偷懒了,因为会时不时的有人来督促和视察。 要是级别够高,还有专人来监察,别说偷懒了,就是一点小动作都不能有。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从研发车间叫一个工程师去隔壁修个设备是最方便的,距离近,也专业,修好了就继续做试验,这不挺好吗? 但工程师们不乐意去,只因他们的身份,只因他们心里的那股傲气。 我掌握这么多技术,就应该搞研究搞创新,结果你让我去修机器设备,看不起谁呢? 在这方面,工程师们都有脾气,更别说在他们负责的项目上了。 每次一个项目设计好了以后,就是把图纸送到隔壁试验车间去生产,做出第一批试验品再去进行各种测试。 然后问题就来了,图纸是这么画的,实际做出来肯定会有些出入,毕竟实操之前是理论当道,大部分都是靠脑子想出来的,肯定不可能做到每一处都能贴合实际情况。 但工程师们不管,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想就是不行,除非多次尝试后还有问题,不然他们肯定不接受,也不死心。 一旦遇到这个情况,倒霉的就是试验车间的操作工们,图纸是他们看的,东西是他们做的,没做好就是他们的不对,所以试验车间的操作工被工程师教训那是常有的事儿。 等试验品做完了,就开始进行各项测试,期间万一有哪一点不符合工程师们的计划或者是预想了,这也都是操作工们莫名挨批挨骂的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