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两件事情
补充,“商业的风险很高,远没有土地有保障。特别是如今这个世道,好好种地存粮,战乱来了粮食能保证人饿不死。可是兢兢业业经商,一场兵祸来了就会血本无归,铜钱也无法当饭吃。” 有了头头田丰和留侯之后的发言,一众臣子便开始引经据典向王弋输出自己的想法。 王弋没有任何表态,安静的接收着每一条建议。 每次这种时候都是他学习的时候,众人引据的典籍有的王弋没看过,有的王弋听都没听过。不是每一件需要廷议的事都能突然说出来,机会难得。 还得是荀彧! 争论了半天,荀彧终于说让王弋满意的解决办法:“主公,不若让当地家族在行商时带动一下如何?” “好!就按文若说的办。”王弋闻言立即点头同意了这条计策。 群臣见王弋这么痛快都愣住了,靠世家帮衬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若是世家在帮衬的时候暗中使些手段,那些想要行商的百姓只能被吃的连骨头都不剩。 王弋和世家是对立的,这里都是明白人,不是没人想到,只是没人敢说。 荀彧就那么大胆吗?还是说王弋就那么听荀彧的话? 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荀彧想通了其中的关结,给了王弋一个借口。 王弋想要去辽东这件事他早就知道,而且已经和他说明最近就要出发,让他做好准备。 去辽东到是还能解释,去高显是为什么?肯定是想要将高显的商业往中原地区移动啊! 荀彧猜得没错,王弋这一次去高显就是为了拆分高显的。 不拆不行了,这次的边境战争导致胡人的数量和大幅度减少,消费能力相对应的也会减少很多。在下一次人口爆发来临之前,胡人的潜力基本上被榨干了。 未来高显将会成为专门针对扶余、高句丽、马韩这些东北及半岛国家的专门出口城池,鲜卑和乌桓已经成为了历史。 不过王弋不能明说,高显牵动着整个河北的经济,里面包含的财富非常惊人,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河北经济崩盘,他必须慎之又慎。 不给群臣反应了机会,王弋直接抛出了第二件事情。 眼看秋天就要来了,刘宏还躺在棺材里面呢,这件事必须有个说法。 事涉皇帝,这回所有人都闭嘴了,就连荀彧也在逃避这个话题。 对此王弋非常不满,冷哼一声:“哼,怎么?你们是刘氏旧臣啊?还是我王弋之臣啊?” 这句话人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肯定不是刘氏旧臣。但是由王弋说出来就非常僭越,传出去很不好听。 王弋的愤怒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场面依旧安静。 眼看王弋就要发火了,刘家的大孝子刘晔赶紧打了个圆场:“主公,要不随便找个地方埋了得了,也不是什么贤明之主,一个亡国之君要那么好的待遇干什么?嘁……” 说实话,刘晔说出了刘氏族人的心里话,他们对刘宏真的没什么好脸色。让他们沦落到需要看其他姓氏之人脸色的不就是刘宏吗?给他挖个坑埋了都算便宜他了。 可是王弋不能这么干啊……以前还好说,现在牛都吹出去了,不给刘宏送进文陵他脸上也挂不住。 其实归根结底王弋想要讨论的是平皋到底要不要,至于怎么对付曹操那条阴险的计策,王弋已经想到主意了。(之前好像打错字了,平皋打成了平牟?改完了。) 王弋发现平皋这个地方目前真的有些鸡肋,得到平皋确实拿下了洛阳的大门,可他现在又打不了曹操,拿下后还需要派重兵去防守。 而且平皋在河内郡,虎牢关在河南尹,这让王弋一时间有些难以取舍。 这件事也算是旧事重提了,之前不少臣子都劝王弋不要接受平皋,不过他们的理由就比较搞笑了。 由于这两个地方十分重要,高顺在王弋麾下没什么名气,也不和世族互相结交走动,他们信不过高顺。 到底是真信不过还是假信不过王弋不想追究,他需要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有了刘晔的引导,群臣将问题引到了平皋上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但是这一次王弋不准备从讨论中学习什么了,而且脸色越听越难看。 建议王弋放弃平皋的人非常多,已经占据了上风,大有盖棺定论的趋势。 就在众人一件逐渐开始统一的时候,一大一小两道声音同时响起:“真是聒噪,一群废物!” 说话声音小的人是鲁肃,他大声“嘀咕”了一句,惹得周围的人都看向了他。 而那道声音非常大的则是郭嘉,他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