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两件事情
王弋惊愕的发现,他的一些理论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不能接受的,汉代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封闭,相对开放很多。 真正让这个时代难以接受的是某些现象,某些凌驾于认知之上的现象。 王弋想要运用现代知识创造一些东西就必须有一个代理人,一个拥有凌驾于神权之上的代理人。 百姓们信奉鬼神之说,士族阶级则信奉巫蛊,想要找到这个代理人,王弋必须要谨慎再谨慎。 这种人寻找不如培养,直接培养不如间接培养。 有能力的人该用就要用,王弋觉得是时候去辽队见一见诸葛亮的未婚妻了。 其实王弋知道不少在三国时期擅长物理的人,比如马钧,比如杨泉,再比如陆逊的那几个亲戚。 可是现在马钧有大用,其他那几个生没生出来都是个问题,王弋不可能找得到。 而且这次他去辽队点拨黄月英都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去泉州和高显。 在此之前王弋还有两件事需要定下来,趁着这次廷议一起议一议。 第一件事就是王弋打算开发浚仪和邯郸的事情,王弋为了带动河北的经济发展,鼓励百姓尝试经商,早早就将风放了出去。 虽然规划需要时间,但百姓同样需要时间准备。 王弋想着自己改建的快一些,百姓刚好可以和世家一同获得第一批利润。 然而让王弋和群臣担忧的事情并没有出现,世家还算好说,该准备的、能准备的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可百姓的反响却非常平淡,甚至有些厌恶。 特别是邯郸,反响尤为激烈。邯郸的县令甚至上书希望王弋不要以商业的模式开发邯郸,他上的可不是奏疏,而是万民书,当真有数万百姓联合签名,那各种各样的烂字可是做不得假的。 王弋将调查的密报说了出来,群臣一时间也陷入了探讨。 这一次王弋开放的商业城市非常多,足足有三个。范围也非常广,周边数座城池都要围绕中心的一座进行开发,其中的利益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面对这种体量的利益,哪怕世家全部联合起来也吃不下,况且他们同样需要下游商户完整商业体系。 就连田丰也很是头疼,商业确实是末业,可是商业来钱快,接管了财政之后田丰才明白整个河北到底有多花钱,王弋为什么打着打着就没钱没粮了。 王弋的军队精锐吗?那必然是精锐。 别的不说,单说最初组建的那支以幽州人为主的军队,从王芬到最近的袁绍,他们都是绝对的主力。 这支绝对的主力没扩军不说,几场大战下来,减员还不到一半。 这支军队就是全天下诸侯梦寐以求的军队了,古往今来田丰都没听说过有这样的军队。 可是这支军队的日常开销是多少呢? 整个河北财政的十分之一! 是的,即便不打仗,平日里的开销就有这么多。 其中包括了军饷、后勤采买、装备养护、家属福利、阵亡抚恤等等…… 不多?这已经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了。 上到刺史,下到吏员,各级官员要不要发俸禄? 开垦荒地官府要不要出政策支持? 新地耕作要不要出粮种?耕牛?农具? 要不要兴建水利,改善耕种环境? 要不要建设一些便民的设施? 要知道王弋从来没有征过一次徭役,所有的劳动他都是要花钱的! 要不然哪来的王弋缺粮后百姓自发送粮? 现在是乱世,民心是那么好获得的吗?还不是靠官府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的喂出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愿意死心塌地跟着王弋,如今河北有盛世之影,只要按照王弋现在的计划一步步走下去,平定天下后休养生息几年,就是一个完美的盛世! 在有这样的战略眼光的前提下,王弋所有的小毛病都是可以克服的,也是他们愿意规劝的。 所以田丰对此尤为焦急,他直接提出:“主公,官府这里是不是应该再出台些惠民政策?以利益吸引百姓加入行商?” “不可!” 没想到最先提出反对的竟然时田丰手下的张承,他解释道:“一切惠民政策都要有个度,不是越多越好的。大力剥削百姓会让百姓反感,但是一味付出就会让变得百姓贪婪。我认为现在百姓不愿意经商可能并不是政策不好。如今百姓衣食富足,商人的地位又很低,百姓们是不愿意从事这种贱业的。” “确实如此。”张范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