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算计与孺子可教
俗话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本朝太祖皇帝虽说也算是读书人出身,可最后毕竟转行为逞凶斗勇的私盐贩子。臣没有兵权,而没有兵权也就意味着没有武力的支持。没有武力的支持,即便有心要谋朝篡位,也是根本没有可能的事情。
自后汉开始,真正对皇位造成威胁的,除了司马昭、杨坚那种少数的世家子弟之外,几乎是清一色的武将。从刘裕到陈霸先,那个不是掌握了兵权的武将出身?武将在军中无威望,带不了兵。但威望过高,对皇权也会形成致命的威胁。
此人若是真的在骁骑营威望过高,那么确实是一个隐患。当年的淮阳郡王,不就是因为战功赫赫,在军中形成极高的威望。在非世家子弟出身的武官之中,形成了一批死忠,才得以有了谋朝篡位的实力,并几乎就差一步成功。
开国以来一再要求将不专兵,自己之所以一再调整军制,不就是为了避免再一次出现武将权利过大,最后对朝廷形成威胁吗?此人虽说现在还看不出这个威胁,但骁骑营是什么?那是朝廷用来护卫京畿重地,保全天下的野战精锐。
京城四大营,绝对不能再一次形成类似当年被人控制,以个人而非朝廷意志为转移的局面。朝廷更不可能允许,任何一个将领威望凌驾于朝廷,也就是凌驾于自己头上的事情发生。哪怕只是一个骁骑营,也绝对是不能出现一点苗头。
此人调任骁骑营都指挥使,不过两年有余便能将一支骄兵悍将云集的军队,训练的如此臂如指使,可见其能力之强。在加上过高的威望,那就对朝廷福祸两说了。眼下距离一任期满还有一年,若是按照眼下情况发展下去,那三年任满之后?
不用扯什么古人,单单自己的那位前老丈人,便是十足的前车之鉴。若是提前调离,此人又是战功赫赫。虽是官出身,却可谓算得上自己亲政以来少数名将。提前调离,势必会引发不满。以此人在骁骑营内的声望,骁骑营将士也未必服气。
哪怕是不敢有任何造次,但若是真的引发军心不满,对朝廷未必就真的是好事。尤其是眼下正处于多事之秋的时候,骁骑营这样的野战精锐军心不安,搞不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可若是因为战功升迁,也就顺理成章。
有功不赏,这历来的是大忌。而立了战功提前升迁,别人倒也说不出来什么。即便是骁骑营的将士,也不会有什么不满的。即剪除了朝廷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又堵上了其他人的嘴,更不可能引起骁骑营将士任何的不满。
想到这里,皇帝又拿起黄琼的奏折看了第三遍,直接拿起笔来批了准奏二字。想了想,又在奏折上面批了孺子可教四个字。批阅完毕黄琼的折子后,皇帝已经打算自郑州返回后,将此人晋为枢密院副使。
虽说从正三品进到正二品有些越级提拔,可有了战功什么都好说不是?但有一点,此人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其在直接带兵了。京城四大营的调整,武官的升迁与调任,一向都是御笔亲批的。
这四大营从各级武官到下面的普通士卒,都是一个什么样子,皇帝太过于清楚了。此人短短两年,恩威并施将一群骄兵悍将整顿到如此地步,其驭手段可见一般。这种人杀是固然杀不得的,杀了会寒了武官之心。
这种有能力的人要用,但很多的时候更要防。因为这种人一旦有了野心,对朝廷的威胁实在太大了。而且此人不单单战功赫赫,还是两榜进士出身,对官也未必就一点影响力没有。这种武兼备的人,用是肯定要用,但怎么防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还是将他放在中枢,朝廷的眼皮子底下更好一些。再者将其放到兵部或枢密院,也可以往里面掺掺沙子。让那些尸餐素位,被老百姓称之为三忙。上朝点头忙,办差捞钱忙,回家美女身上忙的家伙,有那么一点点紧迫感。
下了决心之后,皇帝放下黄琼的折子。又拿起被自己任命为汝州处置使,与黄琼到骁骑营同一时日,到新安锐健营坐镇蜀王的折子。看着两封前后脚送到的折子,却内容迥异的折子,皇帝陷入了沉思。
相对于黄琼在折子上,提出以现任骁骑营都指挥使充任副使,全权负责此次军务。除了意图解决一个隐藏的隐患之外,还在变相的向自己表示,对插手骁骑营的军务并无任何想法。蜀王的这份折子,要求就很多了。
除了以骄纵不法,不服从朝廷政令的名义,要求皇帝撤换锐健营都指挥使。还点名要求现任枢密院右副都承旨,接任锐健营都指挥使兼自己副使。而这位右副都承旨,皇帝记得去年才从川西路节度副使任上,调到枢密院任右副都承旨的。
之前,也一直在蜀王藩地成都府所在的川西路任职,甚至在蜀王就藩的时候,担任的就是成都府兵马使。后虽然先后升迁汉中兵备道,川西路节度副使,但任职所在地却兜兜转转,并未离开川西路太远。
四大营的都指挥使,都是皇帝亲自挑选的。才干与能力,皇帝自然心中是清楚的。骁骑营那位都指挥使有能力,但锐健营都指挥使一样不是废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怎么在两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