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章 解决东北胡人边患的钥匙(大章,地理历史介绍,没兴趣可跳订)
既然要与鲜卑人作战,丁宽在整训兵马的同时,也派出大量的斥候和探子,去了解东部鲜卑的组成、兵马情况。不止要绘出舆图,对这些异族的生活习惯,乃至历史传说等各方面的信息,都要尽可能的收集回来。
而丁宽自己也查阅了大量的,关于鲜卑乃至塞外胡人的历史,其中很多资料都是东观藏书中的秘本,被优先整理出来,抄录一份,给丁宽查阅。
越是查阅这些相关的资料,再结合丁宽前世的历史知识,丁宽越感觉身上的责任重大。丁宽相信,如果接下来这一战能够取胜,把鲜卑人彻底赶出东北,也许能彻底改变前世中国不断被北方异族入侵的历史。
西汉之时,对大汉最右威胁的草原胡人是匈奴,后来到了东汉,匈奴被大汉联合其他胡人部族彻底打垮,代替了匈奴地位的,就是乌桓和鲜卑。
乌桓和鲜卑的历史,其实都不长。根据史书的记载,乌桓和鲜卑的源头,都是战国时期的东胡。
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乌桓是聚集在乌桓山的东胡余部演化而来,而所谓乌桓山,应该就是在后世的内蒙古赤峰境内。
乌桓刚刚出现在历史上,是以匈奴的附庸存在的,曾跟随匈奴多次入侵大汉边境。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大破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这是乌桓第一次南迁。
公元49年,光武帝刘秀又把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到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并在上谷宁城置乌桓校尉对乌桓各部加以管辖。这是乌桓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也从此,乌桓成为了大汉的内附胡人。
鲜卑是比乌桓人更北的东胡余部演化而来,他们最初聚居的地方叫大鲜卑山。乌桓山所在的赤峰,其实是幽州北部屏障燕山山脉与更北的大兴安岭交界之处。而大鲜卑山实际是就是后世的大兴安岭。
由于乌桓人的隔绝,鲜卑人进入大汉的历史,要晚于乌桓很多。
汉武帝时期,汉击败匈奴,把乌桓迁到五郡塞外,鲜卑趁机南下,填补到了到乌桓故地西拉木伦河流域。
起初,鲜卑和乌桓一样,都遭受匈奴役使。公元前56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
东汉前期,乌桓和匈奴都依附于大汉,而大汉也以这两部为打手和雇佣军,作为保卫北方安全的屏障,实现了对匈奴的围剿。
公元85年,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公元87年,鲜卑攻击北匈奴,斩杀匈奴的优留单于。公元91年,东汉大将军窦宪勒石燕然,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
此后,鲜卑趁匈奴远逃,草原空虚,彻底占据匈奴故地,取代匈奴成为草原的主人。不过,此时的鲜卑还不是国家,而仅仅是部族联盟的总称。鲜卑各部自行其事,并没有统一的领导,依然依附于大汉,也使得大汉的北方边境安定了一阵子。
史载:“辽东太守祭肜使偏何讨赤山乌桓,大破之,斩其魁帅。塞外震慑,西自武威,东尽玄菟,皆来内附,野无风尘,及悉罢缘边屯兵;永平元年,祭肜复赂偏何击歆志贲,破斩之,于是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明章二世,保塞无事。”
这种政策实现了大汉北部边境短期安全的同时,也养大了这只饿狼,当这种雇佣军交易,无法满足鲜卑需求的时候,鲜卑又开始替代匈奴人,南下入侵中原,成为大汉新的北方威胁。
这种威胁,初期还是鲜卑各部分别入侵,类似于一群各自行事的强盗。直到东汉后期,鲜卑人中出了一个雄才大略的领导人,檀石槐,才第一次统一了鲜卑各族,并在塞外的弹汗山设立王庭。
檀石槐活跃的时候,已经是东汉后期的桓、灵二帝时期。鲜卑的统一,对大汉的边防压力骤然加大,几乎每年都会入侵大汉的边境。
檀石槐拒绝了汉桓帝和亲的请求,在大汉的北部边境,不断侵袭骚扰。到了灵帝执政,檀石槐甚至在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击败了大汉对弹汗山的远征,一举屠杀了夏育、臧旻、田晏率领的几万汉军。
对大汉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檀石槐于光和四年(181年)早早死去,他寿命不长,只活了四十五岁。他刚刚统一的鲜卑,再次分崩离析,使得大汉得以喘息。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檀石槐再多活几年,趁大汉黄巾之乱全面南侵,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在檀石槐之前,鲜卑的部落首领并不是世袭制的,而是由部落内推举有才能的人来担任。但从檀石槐开始,鲜卑就开始全面采用世袭制。
檀石槐的儿子叫和连,虽然继承了檀石槐的位置,但和连的才能比檀石槐差了很多,而且贪财好色,处事不公,使得鲜卑内部的分裂日趋严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