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家兄朱由校 > 第六百零三章 以身作则

第六百零三章 以身作则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代为下发,因为我以为,国朝的财政问题可以改一改了。”

朱由检要改财政制度,这让众人上了心,尤其是户部尚书李长庚。

面对他们的关心,朱由检也先叙述了一遍大明曾经的财政制度。

“国朝天启十年以前的税收制度是摊派制,即朝廷年前开会制定预算,再把所需税收任务摊派到各个地方,这就导致国朝的百姓所需缴纳的赋税并不是一个固定值。”

“每次朝廷需要用钱的时候都需要临时加征赋税,例如当年的辽饷。”

“这样的制度并不算好,带有前朝的风气,而前朝的基层统治依赖大量宗族势力,并不会直接插手干预,需要用钱就摊派出去,直接找宗族大老要钱,也不会多要。可国朝呢”

“国朝的摊派制是以保甲为单位,精确到每家每户,并想方设法瓦解宗族势力的影响力,基层控制力更强。”

“这样的制度一开始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可到了国朝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地方的土地兼并导致士绅占了太多的土地。”

“民间普遍出现了财产挂靠,就是支付一定的报酬把自己的店铺土地挂在这些特权阶级名下以获得免税特权,甚至还有主动把自己献给举人老爷当奴仆,为的就是免徭役。”

“这些事情,你们这群曾经的官老爷,应该比孤更为了解”

朱由检扫视了众人一眼,面对他的目光,孙承宗他们纷纷低下了头。

他们之中的人,即便是如孙传庭这样的人,也会让孙氏家族的子弟把田亩挂在自己名下,因为这种风气在这个时代很常见,没有人觉得不对。

可是伴随朱由检废除奴仆制,想要挂田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虽然不容易,但并不是不可行,只是风险稍微大些。

朱由检心知肚明,因此他要改变税收制度和财政制度。

面对这群官员,他看了一眼朱慈燃,示意他好好听,随后继续说道

“征赋税的人和地少了,但税收任务却不见得会少,于是就落到了那些没有特权的贫苦老百姓头上,不堪重负的百姓纷纷逃跑,形成流民。”

“流民变多,缴税的人就近一步减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一个普通的百姓,除了自己的一份赋税以外,还需要替县令、举人缴税,甚至农民已经逃跑,那被饿死了的邻居家的税也要你来交。”

“这层层加码的赋税制度只要还在,即便眼下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几十年后谁又能保证吏治还是如今日般清明”

“我此前已经废除免税田亩和所有有功名之人的特权,眼下要做的就是把财政制度改变。”

“当年国朝是地方截留三成,七成上交,但实际上他们是自己用多少留多少,剩多少给朝廷交多少。”

“长此以往,地方拿的多,朝廷拿得少,而我刚刚推行行政,各地百废待兴。”

“铁路、府道、对外征战这些事情都排队等上马,更别提还有旱情、水利、救灾等等事宜。”

“之后我改赋税九成上交,一成截留,虽然对朝廷来说是好事,但国朝常年以来的地方建设都靠朝廷来制定,这是很不合乎常理的。”

“这样的制度,以至于地方官员只负责执行便完事,自己没有一点进取心。”

“这么多年以来,地方赋税未曾增加,增加的都是国库收入。”

“因地制宜才是常理,而眼下朝廷要做的就是激励地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朱由检说出了他为什么要改变税收方式和制度的原因,而接下来就是解决办法了

“眼下国朝财政的核心就是朝廷拿税收大头,财权集中管理,把事权下放给地方。”

“地方衙门的事权主要是公共事务,类似官学、桥梁道路的维护。”

“这都是关系民生的大事,一样都不能马虎。”

“可是想要办好这些事情,需要的金银,必然是地方衙门截留那一成说不足的,所以国朝每年奏疏中有三成都是地方求朝廷拨银。”

“如果朝廷不给,地方衙门便会铤而走险,从百姓身上收取。”

“这些年地方衙门发明了很多税费和摊派,特别是对于发了地,有了土地,有了钱的农民。”

“我听过的,便有村官所的修缮税,乡道税,还有水渠税等等各种杂税。”

“之前地方农民还有钱,这些税每年加起来也就百来文,还不算太多,但眼下呢”

“农民已经被旱情压得喘不过气来,地方的税却没少收,这些税如果不是我亲自到下面走访,我都不知道下面人还能变着花样收这么多税。”

朱由检的话让朱慈燃有些惊讶,他根本没听过这些税,也就是说这些税是在他南游之后这几年才出现的,而这几年恰好是百姓最难熬的这几年。

一时间,他立马看向了四周的内阁、六部、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