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接见
慧照法师从来没想到,他居然会跑到山里面圣。 明明有皇宫,住啥山里啊?莫非邵圣看透了世间浮华,要皈依我佛?这—现在还不行啊。 昨晚下了一场秋雨,山路崎岖湿滑。慧照法师与于阗众僧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抵达了黄伞盖所立之地。 「方外之人拜见大国天子。」慧照法师口宣佛号,躬身行礼。众僧一起行礼。 「赐坐,赐茶。」邵树德吩咐道。 他仔细观察了一番于阗僧众,发现是典型吐火罗人相貌,与粟特人类似。都是蕃人,但蕃人与蕃人也不一样啊。 东北的蕃人,与汉人长相差别不大。 北方草原的蕃人,则有的像,有的不像。如回鹘,典型的黄种人,虽然这会西迁了,与当地人混血之后相貌会有所改变。 阴山鞑靼,就非常复杂了,毕竟有个白鞑靼族群。西北草原,绝大部分都是白人特征。 但总体而言,西北「白」,东北「黄」,正北白、黄都有黄是主流。毕竞历史上吐火罗人的大规模东迁,是为匈奴所阻。 「朕参详吐蕃语多年·····」邵树德突然说道:「从渤海班师回朝的路上,闲来无事,便读了读《月藏经》。」 慧照法师一惊。中原天子居然也学外邦语言文字? 「惜学识有限,看得半懂不懂。书中所言法灭故事,也只明白了个梗概。」邵树德继续说道:「法师以为,此事可会应验?」 邵树德早年就精通党项语,不过这种语言没有文字。 后来学了吐蕃语,但他精力有限,学得不够精深,水平一般。 也曾学过回鹘语,不过半途放弃了,只懂部分会话和少许文字。随着年龄上升,记忆力减退,已经放弃学习任何一门外语了。 《月藏经》里关于法灭的故事他大概懂了:叶婆那王(代指希腊人)、释拘王(代指塞人)、波罗王(代指帕提亚人)是三位恶王,趁着佛法衰弱,各领十万大军进攻天竺俱闪弥国。俱闪弥国经十二年奋战,消灭来犯之敌,国君难看王为消弭屠戮兵众之罪,迎请世上所有僧伽至俱闪弥国。 僧众都到达后,举行布萨***。会上僧众们发生争执,互相残杀,到天明后全部死干净了,至此佛法尽灭。 故事挺扯淡的,考虑到成书时间(不晚于2世纪)和成书地点(西北印度某处),应该就是印度人因为经历了这三个种群的入侵,编出来的。 「陛下,法灭之事,又何止在天竺应验。」慧照法师一脸哀伤地说道:「《月藏经》中所记之事,其实还有个前言,吐蕃人并没有译下来。」 「说来听听。」邵树德感兴趣地问道。 「未来某时,僧人不守诚法,入世营利。世人则不信正法,不喜佛僧,故令佛法式微,佛国衰弱,引得外敌入侵。」慧照法师说道。 「原来如此。」邵树德感叹道:「倒也不是无的放矢。」 他知道,西域佛国的僧人们拥有中原人难以想象的特权。以于阗国为例,紧伴国王身侧的便是五十名常年习练武艺的僧人,佛寺、僧众的势力遍布社会各个角落,正所谓物极必反,已经引起了世俗阶层的极大反感。 想想看吧,当年邵树德在绥州处理的三界寺,其僧众就有各种资产,比如商铺、磨坊、农田、果园等等,还放高利贷,收不回来债时,直接把欠债人绑回来拷打。 中原的僧人都这么嚣张了,西域佛国又是什么样?说难听的,税都不好收。 国王要养官僚系统要养军,从佛寺那里收到的税有限,便只能盘剥百姓。百姓能怎么办?投靠佛寺呗。 再加上僧众嚣张,与贵族争抢 利益,已经是从上到下都反感佛教了。「于阗国可会法灭?」邵树德问道。 慧照法师仰天长叹,道:「僧众入世牟利,败坏佛法,恐不久矣。」邵树德沉默。 这倒和后世的历史对上了。绿教创立的时间比佛教晚多了,这会才两百余年,正处于上升期,各个利益阶层尚未如同佛教在西域那般腐朽堕落,引起社会各阶层反感。他们最后能赢,恰如新兴战胜腐朽,几乎是必然的。 世间兴衰轮回,自有其时。国家、民族、宗教,不外如是。 西域诸国,若没有外部援助,即便这次能扛住,早晚也要败落。 「于阗国为前唐藩属,却未接受过大夏册封。」邵树德说道:「法师一行数百人,献上的礼物比一般朝贡物还要多,却未携带国书,朕也弄不明白了,于阗国主到底是怎么想的?」 于阗国这个使团—姑且称之为使团—有几百人,人数并不少,除了僧人外,还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