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军队的战斗力
翻看了下以前的章节,突然看到不少人谈开国精兵的事,有感而发,写到凌晨四点。。。。。。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正常来说,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一)基础的战斗技能,或者说武艺。 这里的武艺,不是说那种跳来跳去、招式精妙那种,军中不考核这些。 以长枪为例,你耍花枪,舞得眼花缭乱,是得不到军中大佬欣赏的。他们看重的是你 能不能比对手刺得更快、更准、更有力,抢先搞死对手。 别小看这个技能,它不是短时间内能练成的,需要眼力、心理素质、步法、发力技巧、经验等多方面的结合。 弓箭,这种兵器允许更多的“花样”,比如考核时,连续开弓是有加分的。 骑射时,卧射、背射、左右开弓都有加分,因为确实有实战价值。 其他兵器不赘述了。 士兵有没有武艺,在战场上非常重要,绝对不是会队列、听命令、纪律严明就行的。 步兵方阵前几排一般都披甲,身上就那几个空处,列阵厮杀,长枪互捅,一方刺得稳准狠快,一方没这么厉害,第一波互捅下来,结果如何,显而易见。 (二)装备。 这个不用多说,都知道。 唐代披甲率很高,天宝年间,着皮甲、铁甲的达到八成,其中铁甲在五成左右。 中唐以后有所下降,但因为先军体制,皮甲、铁甲拥有率仍有六成的样子。 士兵人手一张弓,一杆长枪,一把横刀,一面小盾。 其实装备方面,历朝历代该有的都有,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 (三)组织度。 这个和装备类似,封建时代,军事体制大同小异。 正常情况下,组织度不会有明显的差别。 不正常的情况下,比如管理混乱、文恬武嬉,这个就没法比较了,只能逐个案例分析,到底他干了什么操蛋的事情,把组织度降低得这么厉害,无法一概而论。 但就制度层面来说,没有本质的差别。 组织度的飞速提升,要到近代了。 近代工业化的生产,提高的不仅仅是生产效率,同时也“驯化”了整个社会。全社会习惯了工业生产的严密链条,经受了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的洗礼,不仅仅是士兵的组织度提高了,农民、小学生、商店营业员、工厂工人等等,各行各业各阶层的组织度都提高了。 这个就不多谈了。 (四)士气。 兵法开宗明义:夫战,勇气也。 这是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决定战斗力的最主要因素。 经历了众多穿越者向我们演示,以及无数论坛大佬的总结,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足食足饷、科学训练、赏罚分明、后勤抚恤,可以将部队士气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这没错,做到这些,就是一支合格的军队。 请注意我用的“合格”二字,简单来说,这样的军队可以去打仗了,能不能打赢,不好说。 因为本书是唐代,我就以唐代举例吧。 安史之乱以后,我们中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即武人群体的崛起。 这个群体也有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底层之间互相有共情,经常串联起来,鼓噪闹事,对抗上官。 从750年,到907年朱温建立后梁,一共发生了二百多次兵变。 第一次兵变是天宝九载(750),“朔方节度使张齐丘给粮失宜,军士怒,殴其判官。” 这拉开了兵变的序幕。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温柔的兵变,仅仅只是殴打了发粮的判官。但士兵们关注自身利益的事情,非常有意思。 有人做过分类,军乱也分好几种。 第一种是抗拒命令,比如大历三年(768),让安西军离开邠宁,抛弃邠州已经开垦好的土地,建好的屋舍,移镇泾原,军士怒而作乱。 再比如,90年,钱镠命令武勇都去服劳役,挖沟,士兵抗拒劳役作乱。 宝应元年(76),河东节度使管崇嗣“为政宽驰”,对钱粮卡得不紧,慢慢都用各种名目发到了大头兵手里。 朝廷发觉后,派邓景山任河东节度使,查账。但钱都发下去了,你怎么查? “有裨将抵罪当死,诸将请之,不许;其弟请代兄死,亦不许;请以一马赎死,乃许之。” 诸将怒曰:“我辈曾不及一马乎?”遂作乱,诛杀节度使邓景山。 这三个例子,说明晚唐士兵非常注重自己的利益,并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