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4、如诗如画如歌扬州城
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每层转角有圆形椅柱,一、三、五层南北两面各有拱形洞门一个,其他各层皆嵌小佛像。石腰檐上均凿成筒瓦形,坡度很小,角檐戗脊,向外伸出,微微向上反翘。塔顶六角攒尖式,上为仰覆莲座和葫芦形的塔刹,造形别致新颖。石塔原在古木兰院内,马路拓宽后,位于迎宾路心的绿化岛中间,与东面的唐代银杏树、文昌阁成一直线,相互遥望,自然一体。 隋炀帝陵,在江苏扬州北雷塘。隋炀帝杨广曾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六年、十二年三下扬州。由于横收暴敛,穷奢极欲,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大业十四年被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扬州。初葬在吴公台下,唐武德五年(622年)江都总管陈棱改葬于今址。日久荒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学者阮元重修并立墓碑,碑心刻“隋炀帝陵”四个大字,为当时扬州太守、书法家伊秉绶所书。 在蜀岗中峰大明寺的东面,便是观音山。此山位于瘦西湖畔蜀岗东峰之上,是隋代迷楼的遗址,宋为摘星寺,明称功德林,亦称功德山。可循石级登山,上有山门、殿宇、楼堂等。观音堂内原供有观音像,故称观音山。现山上绝大部分是晚清及以后的建筑。此山位于扬州唐城遗址子城的西南角,设有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登山可俯瞰唐城遗址和瘦西湖名胜,所谓“江淮南北,一览可尽”,即指此地。而这唐城遗址也就在蜀岗之上。春秋吴王夫差时开始筑“邗城”,历代相继修筑,至唐时已扩大到蜀岗下的平原上。城址分子城和罗城两部分,两城毗连。子城在蜀岗上,亦称牙城,即衙城,是官衙聚集之地。罗城在蜀岗下子城的东南,亦称大城,是住宅和商业区。现城址是蜀岗的子城,平面略呈正方形,为版筑土垣。罗城址在地面上已不太明显。解放后经多次发掘,曾发现唐代以前在蜀岗兴建的夯土版筑城墙和砖墙残迹,以及唐代的城砖、瓦当等。在城址内出土很多唐代陶瓷三彩、生产工具、随葬墓志、石刻佛像等。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扬州城市建筑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值得世人瞩目,便值得我们去欣赏、研究、妥善保存这历史文化遗产。 扬州瘦西湖在江苏扬州市西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但它本名并不叫瘦西湖,而叫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绕长春岭(即小金山)而北,又称长春湖。因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另有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瘦西湖。清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之名遂著称于世。它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历次经营沟通,运用我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因地制宜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解放后,逐年修建绿化,由史公祠向西,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中国境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茱萸湾,现名湾头。在江苏扬州市东北。在隋唐时期,运河由北向南进入扬州的第一个码头。隋炀帝三下扬州,都经此湾。唐代的茱萸湾是国内重要的港口,同时又是扬州近郊风景秀丽的不乡,唐诗人姚合有诗云:“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市廛(chá 古代指一户平民所住的房屋。)持烛入,邻里漾船过。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廓,满耳是笙歌。”这便是对茱分萸湾的生动描绘和真实写照。现在此处仍为大运河航船往来的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