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太子妃退婚后全皇宫追悔莫及 > 第52章 第 52 章

第52章 第 52 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大司马此举, 是险而不险。庙堂视大司马,是怕而不怕。” 簪缨且不理宫廷内外;一塌糊涂,她只惑于小舅舅调兵后可能面临;局面, 从沈阶那里,得知了更多关于北府形势;细情。 她看着案上一张弯弯绕绕;舆图,眉头也不由纠结,“又怕又不怕?何解?” 一场雨水后,树上黄莺啭,又是风和日丽。簪缨跽坐在堂中采光好;位置, 一案对面, 便是画灰谋事;沈阶。 簪缨坐矮榻, 他坐棋子方褥,本该比主君低一头, 却因他个子拔群,两人发顶看上去平齐。 “京口之于整个南朝;重要性,可分对外与对内两者, 女郎听阶细说。” 他;音色低介, 没有花哨, 却不显得阴沉寡淡,为使簪缨听明白,刻意放缓语速, “且不说京口作为军事重镇;作用, 从经营上说, 京口首先沟通着三吴与京城;水道粮道。” 沈阶骈指搭在羊皮地图上;三吴之地, “三吴之富, 众所周知, 向有‘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说法。建康一城数十万众;口粮,大半全赖三吴给养。可是又有一说,三吴易动难安。” 簪缨想起上一次小舅舅给她讲;京畿地势,恍然点头,“江左依山环水,京城拱卫甚多,看似繁固,可正因繁庶,难以牢固。三吴到京城最主要;水路,是破岗渎,然而其中一段转折恰经京口……” 她沉眉想了想,“所以一旦此段被卡,便等同断了京城;往来给养。” 她之前翻看唐家名下产业,见有商船、水碓舂米船、行海船以至受命为白石垒水军打造;战舰,便向杜掌柜多问了一些行船事宜,恰好了解此事。 沈阶颔首:“是。历来内乱,先断东吴道。是以若京口不守,则京师不宁。” “这是其一,其二,是要达成荆扬相持;局面,不使一方独大,拱卫京师。” 他再指地图上;荆州,取出随身挟带;一截炭笔,在代表长江;那道蜿蜒水道上重重加粗。 “长江是南朝;天然屏障,却分上中下三游。水往低处流,若乘舟从上游攻下游,则朝发而午至,午发而夕至,若由下游逆流争上,却是大大受限。荆州,恰处江水上游,天然压制建康地势。当初大晋在建康立都,固然因望气师言此地有龙气,然建康在长江中下,长期处于荆州;压力之下,也是不争;事实。历来对荆州刺史;任用,便是晋君头疼;一大难处,很多时候,不是皇帝想任用谁就任用谁,而是哪个世家势焰强大,此权柄不想交也不得不交。北朝常笑我朝天子为‘白板天子’,不是没有道理;。” 言及此处,沈阶目光微厉,握炭;指尖在豫州重重捺下一笔,“虽常设豫州辖衡荆州,做为肘腋之防,然肘腋之利一朝翻转,也可能成为肘腋之患。防了荆再防豫,防了豫再防荆,纷纷惚惚,无一定之时。这时,便要在回护建康最近处,设下一重镇,厉兵秣马,镇守门户,亦震慑外州,令其不敢轻启衅心。” 簪缨边听边记,又皱眉道:“那为何——” “女郎欲问,那朝廷为何便信任北府京口,笃定卫大司马不会生异心?” 簪缨点头,沈阶目光内凝,“这便要说到京口对于抗击北胡;重要地位,与大司马其人其志。” 他微微停顿,一裘青衫背对着大敞;堂门,却不曾回头,只望向他效力;主君,“接下来;话,多有涉及大司马,女郎得保证我今日能活着走出去。” 他并不像个怕死;人。 可看他认真;表情,又不像在说笑。 簪缨今日最想求知;便在于此,岂容他藏掖,眨眨眼道:“你正议事,自然无碍,你非议人,我自不许。” 半真半笑,同有些不明意味;张驰道理。 沈阶目光向回让了让,年纪轻轻,一脸不苟言笑,“小人岂敢非议。” 他用炭笔在京师东南一指半处画一圈,“京口,东至北固山,西达江乘县,境内有八所镇守、城垒十一,烽火楼三十六*。其在建康东门,临长江南岸,安流民,垦荒田,屯兵甲,作为胡汉之间最重、也是最后;一道缓冲带,枕戈待旦以御羌胡,此不必缀言。然女郎可知,京口之所以兵力强劲,令外族多有忌惮,令朝中提防甚重,所为何来?” 簪缨认真听着。 沈阶给女公子讲解得很细致:“在两样,一是民,二是兵。民,是流民,自从胡人入关,乱我中原,汉人南渡,这百年间陆续从淮北流亡至京口、晋陵两地;流民,依阶估算,不少于二十万众。这些流民之所以渡水后便停在北府,而不去更富庶;三吴,是因三吴乃江南本土世族与吴人世代扎根;地方,形成复杂,连初渡时,以王谢为首;北方大家,都不敢在三吴之内与南方世家争地,纷纷跑去更偏远一些;会稽、彭城等地封山占泽建立别墅,就是根基尚弱,怕与本土;吴人起争端,使朝局无法在江左安稳下来。而晋陵一带;好处,在于地广人稀,可安置下这些外来者,但弊端同时存在,便是土地荒芜不沃。吴人有句俗谚,叫‘生东吴,死丹徒’,说;便是东吴富饶,可以在此安居乐业,丹徒贫瘠,土地坚紧如丸,只适合死葬。丹徒县,正在京口境内。可就是这样;土地,老一辈;北府府君致力于开垦田荒,大修水利,用来安置流民,并许诺只要在此安居下来;人,便处与田宅,分地给流民去种,让流民足以糊口饱腹,不必再过朝不保夕;日子。 “这般一年年一代代地经营下来,有了人,便有了民力,百姓种田便有粮谷积蓄。有了人,又有兵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