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铺垫
端阳之日,大火高悬正南,飞龙在天。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李自成三月在京畿强征军粮的后果逐渐显现了出来。 适逢青黄不接,离夏熟还有些时日,北直隶各州县已经面临断粮的困境。 那些大户们,还能靠着以往的积蓄勉强度日,而普通的百姓日子就难熬了,只能拖家带口出去寻觅吃食,从村镇到州县,一路上尽是乞讨的流民。 几日的时间里,北直隶粮价飞升,转眼间翻了好几倍。更可怕的是,因百姓疯狂抢购,京中的几大粮行马上没了积粮。 虽然户部早已行文南直隶,要求调拨粮食,然而因漕运一直中断,大批的粮船在徐州积压,无法北上。 为了防止大规模的民变,户部只得大开通州太仓放粮,以救时急。 就在端阳这一日,崇祯下发了两道旨意,其中一道是发给户部的,要求户部在北直隶推行耕种玉蜀黍。 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有人听说过玉蜀黍的名字,有人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说过。 不过作为主管农事的户部,倒是对此物有些记录,也留了不少的种子。 玉蜀黍此物,嘉靖三十四年云南土都司进贡。因是稀罕之物,只是在上林苑里种了一片做观赏之用,并未流传开来。 有通医理的朝臣,从嘉靖朝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翻出了相关的记载,“玉蜀黍,种出西土,子亦大如子,黄白色,可煠炒食之,调中开胃”。 为何崇祯要下旨推广耕种此药物,不光是下面的朝臣,连内阁都摸不着头脑。 劝课农桑是户部的应尽之责,可这一次崇祯的诏令着实是无法推行下去。 百姓们又不傻,眼下连吃饭都成了难题,谁会饿着肚子去种玉蜀黍这种药物? 因有了这道奇怪的旨意,另外的一道旨意就有些不太显眼了。 十一岁的永王在出阁之后,挂名到了袁贵妃名下。 已经封亲王的皇子,挂名到了一个嫔妃的名下,此举可说是极不合规制。 然而随着这几日京中流民增多,御史们只顾着向崇祯建言民生之艰,对于祖制,就没那么多的精力去维护。 两道旨意的内容很快传入到了东宫,詹事府的各个属官也都是一头雾水。趁着刚刚散了讲,所有的人都凑在一起,猜测着崇祯的想法。 “本宫在上林苑见过此物,其苗高三四尺,叶似高粱但要肥矮一些,开花成穗后如秕麦,苗心别出一苞,结出棕鱼形果实,成熟后则苞拆子出,可炸炒食之用。” 杨廷麟从未见过玉蜀黍此物,听了朱慈烺的解释,点头说道:“那就是说,皇上让户部推行此物,是想替代麦粟?” 陈名夏叹道:“麦粟流广千年,自有种植的道理,这玉蜀黍乃番邦之物,非我华夏土生土长,即便有其所长,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推行下去,皇上此举,实在令人大惑不解。” “或许此物确有门道,我等拭目以待就是。” 众说纷纭中,吴国华看向了身边的李明睿,“太虚,不知你有何高见?” 李明睿轻咳了一声,说道:“老夫不曾见过此物,不敢妄下断言。不过以眼下的局势,这玉蜀黍是无论如何也推行不下去的。” 难得李明睿肯说出自己的想法,朱慈烺忙朝李明睿拱了拱手道:“先生请指教。” “百姓手中无田,田地都在那些大户手中,大户谋利,这玉蜀黍寻常百姓都未见过,吃不知如何去吃,卖又不能卖,那些大户如何肯种?至于寻常百姓,每年劳心劳力尚不能果腹,哪会有余力去种?此害民之策,若户部强推下去,必然是天怒人怨,徒增百姓忧苦。” 朱慈烺沉默了下来,这些道理他也都想过,本想亲自去见崇祯,请父皇收回成命,然而吴国华以“子不言父过”将他劝了下来。 李明睿既然提了这样的想法,朱慈烺觉得由李明睿出面上疏更好。 “李师父一向诤义直言,可否向父皇上一道疏,为父皇剖析清楚?” 哪知李明睿摇头道:“臣的确有疏要上,却并不是为了这玉蜀黍。” 众人闻言大奇,纷纷看向李明睿。 “太子殿下,您有没有想过,永王挂名到袁贵妃的名下,接下来会有什么后招吗?” 朱慈烺当然想过,自周皇后和他提了之后,他就和刘理顺私下里议了此事。 周皇后如今受了冷落,国丈周奎贪吝无情,屡屡遭人参奏。而袁贵妃正春风得意,唯一被诟病的地方,就是膝下没有皇子。 一旦袁贵妃有了一个皇子,便能更加名正言顺的登上后位。 历朝历代,废后的先例不胜枚举。 崇祯这样做,似乎正是在为日后的废后做铺垫。 但这其中又有不通之处,袁贵妃正值青春,崇祯也年富力强,若是真的恩宠有加,完全可以再生养一个皇子,为何要将一个十一岁的皇子认到自己的名下? “皇上是要废后……” 其中的一个官员刚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妄自猜测帝后不和,可是大逆不道。 更何况当着太子的面儿,说崇祯要废周皇后,这岂不是在挑拨太子和皇上的关系? 念及于此,那官员当即紧紧闭上了嘴巴。 李明睿却是毫不避讳,说道:“不错!先是废后,再下一步,就是废太子了!” 此言一出,不啻于骇人听闻,在场的官员无不大惊失色,吴国华忙出声劝道:“太虚慎言。” 李明睿昂然说道:“自古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皇上一向睿智,断不会作此荒唐之想,既有此心,想必是受了身边人蛊惑之故。老夫不但要上疏,还要重锤响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