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战略转进在何方
军事委员会的建议,在兴山时便征询过诸位国公的意见。袁宗第和郝摇旗主动退出,说是只愿带兵打仗,做不了费脑筋的工作。 这样一来,从照顾各家来考虑,就是皖国公刘体纯、临国公李来亨、荆国公王光兴、兴平侯党守素,再加上黄尊使了。 在刘体纯和李来亨看来,五人长时间聚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确定重大行动,信使来往会浪费时间、延误战机。 而能一锤定音,拥有最终决定权的,还是三太子。因为他们两个,再加上党守素,恐怕会言听计从,完全听命。 所以,李来亨才会认为这是小事。不过是通过这个委员会,将各家力量统合起来,统一行动。 “四川清军大半在巫山城内,予以歼灭后,我军似乎可以趁虚入川。”刘体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至少也应该西进,收复奉节、云阳等地,直逼重庆。” 夔东十三家全盛的时候,奉节、忠县、云阳等地共二十余个县,都是他们的地盘。可打到现在,只剩下兴山、巴东、施州卫等寥寥地盘。 如果歼灭了巫山城内的四川清军,如刘体纯所说,明军趁虚猛攻,前景确实很光明。 李来亨沉吟着,开口说道:“地盘太大,兵力分散,恐怕未必是好事。我曾与黄先生探讨过此事,他说得含糊,但其意似乎不愿入川。” 停顿了一下,他又继续补充道:“形势有所变化,也不知道他的思路是否还和以前一样,是否还看好汉中。” “汉中?”刘体纯垂下眼帘,思索半晌,缓缓说道:“汉中为秦之咽喉、蜀之门户,实乃兵家必争之地。只是军民上十万,战略转进困难重重。” 看向李来亨,刘体纯问道:“兴山经营日久,你舍得放弃吗?” 李来亨苦笑了一声,说道:“自然是舍不得。可从长远来看,穷乡僻壤的夔东,实难与鱼米之乡的汉中相比。” 刘体纯沉默下来,陷入长长的思索,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 填壕工作日夜施工,数千俘虏轮流劳作,到第二天天明时,已经基本完成。真正的攻城作战,终于进入到了倒计时。 爆破城墙的地段已经选好,坑道掘进便立刻开始。为了进行掩护,黄立命令俘虏继续填塞城壕,却不是进攻地段,以此来吸引守军的注意。 到底是沿袭夷陵之战,还是再有创新,黄立在权衡利弊后,还是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卢三畏看着黄立画出的图纸,听着他的讲解,连连点头应承,领命而去。 “土营的技能要有所提升,实战是最好的锻炼。”黄立看着卢三畏远去的背影,轻轻吐出了一口长气。 巫山城被攻破,现在只是时间问题。对此,黄立有着强大的自信。 正因如此,黄立对于明军的后续行动,也有了大致的计划。这就是所谓的高手,走一步看三步。 汉中依然是他的目标,但却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新船说 趁热打铁,或者叫趁虚而进,继续向西进攻,收复奉节、云阳等城,则是可以确定的。 甚至于,黄立在考虑攻取重庆的可能,以及对明军日后发展的重要意义。 如果能占领重庆,也就能从嘉陵江溯流而上,经广元、保宁等地,进入汉中。当然,这些都是要一步一步慢慢实现的大战略。 继续扼守三峡,大力发展水师,时刻准备出击湖广,袭击骚扰满清,是必须要坚持下去的。 但三峡地区穷乡僻壤,明军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有一個能够稳定生产耕种,并能保证军需的肥沃之地作为大后方。 “攻下重庆好象是发展壮大的关键,向西能进入川西平原,那可是天府之国;向北则能向汉中渗透发展,实现自己的既定战略。” 黄立垂下眼帘,陷入到长长的思考之中。 之前对入川有种本能的抗拒,就是不想与盘踞云贵的吴三桂,有过早的冲突和交战。 这是熟知历史轨迹的后遗症,黄立潜意识里老是想在三藩之乱时混水摸鱼,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思维也在发生改变。他已经意识到经过这么一番瞎折腾,三藩之乱或许会有,可时间却不在他的掌握之中。 原来是康熙十二年的三藩之乱,离现在还有将近十年的时间。 十年哪,他能始终苟着,等着吴三桂造康小三的反?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黄立不想与吴三桂打,可吴三桂不会这样想,清廷很可能也会在三省会剿失败后,调动吴三桂的人马入川,来攻打大陆上仅剩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