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 第473章 倒查追责

第473章 倒查追责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473章 倒查追责

这是因为原来的河道较小,宋元时只能走150料的小船,疏通之后,可以走400料的中型船。

但赵与芮要求更高啊,需要能走千料大船。

工程量多,时间也多,估计得两三年甚至更长。

明朝开通会通河后,朱棣就下令停止海上运粮。

赵与芮是打算海上和会通河一起来,而实际上,他现在估算的粮食需求,远远低于明朝。

明朝没有黑麦,京师四周粮食产量也不高。

赵与芮在大宋移植了黑麦,而黑麦最适合在北方生长,之前在辽东,甚至在远东地区,这么苦寒的地方,黑麦都能保证产量。

赵与芮迁都后,黑麦大面积在北方种植,粮食产量基本能保证自给自足,到时只需要运部份少量的稻谷就行。

赵与芮把会通河弄的更宽,是将来方便用更大的运兵船,可以更快的把兵马调集起来。

后面几天赵与芮专门和内阁,甚至召集相关一些其他官员来议事。

比如贾似道,就和史宇之是好朋友。

当天他沿着岸边观察了一下地形,评估着难度和利润。

群臣闻之色变,这以后监督的事还能干?太可怕了。

——

朝廷会议结束之后,皇帝决定迁都的事基本就明确了。

搭上了贾似道,史宇之当然就能知道一些最新的消息。

当年赵与芮大力收编全国工匠,前期好的工匠都收编国有了,现在民间工匠好的不多,所以工匠价格也偏高。

天津府刚刚成立,朝廷那边正在扩建城府,当地也异常热闹,到处都是做工的民役。

其中有很多地段,将给地方招标,由地方富商来做,朝廷负责监督质量。

史宇之也果断,立刻带着船来到天津。

最后确定了后面五年的工程。

但彻城墙是苦力活,所以比较高,天津府城里到处都是民役,他转了个遍,找了不同的人问。

对面点头回应是的。

“凡参与监督的官员,都要诛杀。”

“工程质量不能保证,将来出了差错的,朝廷将追责倒查三十年。”

比如这次朝廷要把一些重要工程分包出去,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利润比较高,想吸引各地商人来干,为以后树立榜样。

他的船先在大沽口靠岸,发现这里已经有民夫在干活,扩建了大沽口岸,方便了船的靠岸。

史宇之自由后,立刻带着家人从济州迁到临安,在一些亲戚的支助下,很快在临安站住了脚。

贾似道当通判时的知府是史岩之,而史岩之正好和史宇之是堂兄弟。

此人正是史弥远的小儿子史宇之。

史宇之少年时和父亲一起被软禁在济州,呆了数年后,史弥远于七年前病逝,史宇之也慢慢开始在济州被安排点事。

史宇之又问:“朝廷给你们多少工钱?”

史宇之嘴角微抽,算算吃的话,一天接近三十文,一個月接近一贯呢,这工钱有点高。

除了可以防止黄河水患,对将来运兵运粮也有帮助。

接着就带着仆从直接往天津去。

“造成严重事件的,诛满门。”

大沽口在天津以东,因位于大沽河入海口得0名。

当然,迁都可能是数年后的事,现在大伙只是需要做好其他工作。

船上下来一个年青人,带着几个随从,青年看起来三十出头,长着三羊小胡子,初看一下,居然有点像史弥远。

在史岩之一推荐下,史宇之很快也和贾似道搭上了关系,每次麻将输的那个,都有史宇之。

史宇之先找了个正在彻城墙的一批民役,陪着笑问:“你们是朝廷征招的民役吗?”

后面五年主要就是疏通各地到京师(未来燕京),还有其他水道的运航能力,简单说就是尽量拓宽一些可以拓宽的河道。

“一天二十文,包吃。”

但这是朝廷在干,而且干不长,后面就要承包给民间来办。

十月份朝廷决定了迁都的事,营造建设大沽港成为未来京城附近的重要工程之一。

十一月底,一艘海船从海上来到大沽。

毕竟当年史弥远对赵与芮有提携之恩,事后也没杀史弥远,除了软禁了重要的史党和家人,有些亲朋目前还在当官。

因为他家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在朝廷里当着官。

“朕对地方富商没要求,只对监督的官员有要求。”

结果还是有区分,干一般轻活的,还有女子,甚至少年在其中,一天工钱在十文到十五文之间,干重活的有二十文以上,还有干技术活的,民间的工匠,不是朝廷编制工匠的,这种可能要三十文,甚至五十文。

赵与芮最后脸色严肃的道:“这么重要的地方工程交给地方来干,是朝廷下步改制的第一步。”

三年前朝廷通知史宇之,他可以继续留在济州岛当吏员,也可以自己离开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不能参与科举,史宇之思来想去,选择离开济州岛。

总计划五年完成,投资一千万贯,动员三十万民夫。

史宇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