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诗赋有屁用?
很多乡户可能就是地主或豪绅,也可能是家中祖父辈致仕后,没住县城回乡里。
邓若水接着向皇帝汇报:“非宗室进士中,祖或父有一代做官的,有98人,祖和父两代都做官的,有21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过官的,有6人,这些进士共计125人。”
“另宗室中,祖或父有一代做官的,有13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过官的,有1人---”
这两拨人算官宦出身,共计152人。
两宋历代进士中大部份都是平民出身,因为高级官员的子弟可以通过恩荫得官,无需通过寒窗苦读。
赵与芮听到这里就明白,得尽快消弱恩荫渠道,即不给他们世袭的机会。
为啥要取消世袭?很简单,古代各皇朝基本都是世袭制,但你看看世袭下来的,有几个像开国祖先那种文武水平的。
就明初的李景隆,他老爹李文忠够厉害吧,他世袭后就是个废物。
“我朝荫补现在是如何计较的?”赵与芮这时问道。
邓若水不由再次和杨长孺对视一眼,两人心惊肉跳,感觉皇帝又想对荫补开刀了。
但他两无所谓,这户部和吏部尚书以前在两宋就是打酱油的,无权无势,现在赵与芮上台后,把枢密院、中书省等的权力几乎都分派到六部,这两人还是得到明显的好处。
邓若水儿子还小,杨长孺儿子在赵与芮掌权后,已经提拔重用。
皇帝如果对荫补开刀,对他们影响不大。
两人身为皇帝重用的心腹,孙辈不敢说,儿子一代肯定会受到照顾。
邓若水立刻道:“我朝以恩泽而得官的不止于直系子孙,而且可以推到旁支、异姓,甚至于门客。得荫补的机会有大礼荫补、致仕荫补、遗表荫补等。所以一遇郊祀之年,就有许多人涌入官序之中,增加了官僚机构的壅滞之弊。”
邓若水上来就表态,臣支持开刀荫补的事。
因为两宋荫补确实有些过份。
人家明朝也只是直系世袭,两宋还可以旁系亲属,还能异姓,甚至连门客都可以。
最常见的就是致仕荫补,就是我退休了,但我可以选個人补个官位。
也正因为荫补的官员多,南宋后期不干事的官员才这么多。
“要改。”赵与芮听完后立刻道:“当立法改制。”
“荫补只对直系亲属,除非直系亲属死光了,才能旁支。”
“不是高级官员个个都能恩荫。”
“需对国家社稷或百姓们有贡献才行。”
“比如父亲在战场上立过大功,地方屯田积粮优秀,兴修水利成功等等,俱要有确实发生的事情功绩--”
“你们礼部和吏部要一起商量,拿出个方案,三天时间够不够?”
邓若水和杨长孺没有犹豫,立刻道,遵旨。
这次两人是心服口服,皇帝说的是,战场立功,屯田积粮,兴修水利等事,都利于国家利于地方百姓的实事,不像以前一样来虚的。
这次皇帝没说以后,直接要三天时间就拿出方案,两人就知道皇帝要来真的。
特奏那件事,可以慢慢来,这件事,必须赶紧上。
赵与芮接着再问。
现在科举都考什么?
两宋科举内容也是变来变去,一直到绍兴十五年(1145)后,就固定没再改变过。
北宋初期沿袭唐和五代制度,主要考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贴《论语》十贴,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其中的‘论’是史论,就是对历史上某件事说些自己的看法,‘策’是策论,就是议论当前朝廷政权的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
这一阶段考的还是比较复杂,听起来也有点难。
第二阶段是到了王安石主政时期,宋神宗采取了王安石的意见,进行了改制。
废明经、诸科,罢诗赋,改试经义。
王安石说诗赋不要考了,于治国没吊用,现在想想好像也有道理。
但所谓的“经义“,就是以儒家经典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实际上,王安石欲利用经义作为统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宋代经义,已经类似于明清的八股文。
但很快神宗完蛋,哲宗上位,司马光当了宰相,这家伙和王安石是死对头啊,这下可得意了。
凡是王安石提出的,全部废止,凡是王安石反对的,全部支持。
他把王安石所有的新法全废了,在科举上重新加入诗赋,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你写诗赋都不行,还能治理地方?能当好官?
这一时期的读书人是被两人折腾死了,今天学诗赋,明天学经义。
但司马光上台后施行的科举政策,还影响到金元,后面金朝和元朝都是采取和司马光类似的政策。
此后一直到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高宗继位之后,他们又在司马光的政策上稍微改了下。
建炎二年(1028),朝廷以经义、诗赋两科取士,其中考诗赋的,就不考经义,考经义的,也不考诗赋,这个也比较人性化,你诗赋写的好的,去考诗赋,你经义读的好,去考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