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还是缺铜
有多少?”
当初赵与芮走前,要矿上招募时,每户都要有一个二三十岁的精壮,家中有十岁以上少年的优先,有四十岁左右中年的也优先,事后要统计记录,每年更替换新。
全勇道,10岁到17岁少年有一万四千多人,13岁-17岁少年有五千多人。
“第三件事,从现在起,每月抽五百少年,加入训练,三个月轮换一批。”
去年赵与芮要求是从五百个组里,每组抽一人,一百人人一批,每批训练一个月。
从十月到现在四月,正好半年,训练了五百人。
现在加大训练,每批五百,再加上前面五百人中的一百人,每批六百人,三个月轮换一批。
一年后,可以训练六千少年,同时最早的五百人,已经训练了一年半,减掉中间的轮训时间,每人最少训练了半年左右。
全勇点头记下。
“每次抽调五百少年,不影响产量吧?”
“少年们都是搭搭手,帮着父亲,影响不大。”
“尽量均匀抽,被抽的组考核时略加成。”
“明白。”
赵与芮当天和全勇、秦卓商量到很晚,安排了诸多事宜。
还考虑到船运的问题。
全勇这次运过来的船,用的是当地铸钱司的船,还比较陈旧,也比较小,所以来了三十多艘,赵与芮直接安排全勇到当地造船厂买船,先买五艘一千料中型船。
时江西吉州造船厂在南宋也相当有名,巅峰期年产一千三百艘。
一千料船可装60吨,约12万斤,实际能装13-14万斤差不多刚好。
但铜钱很重的,当五和当十面值,一缗重十三--十四斤,一艘千料船正好装一万缗,如果五文钱的,就是五万贯,如果十文的,就是十万贯。
加上其他物资,最少要五艘。
最后赵与芮问有没有办法再增加铜料产量?
全勇说,信州五万多户,十几万人,已经差不多,你再加几万人,没有现代机械,产量提升有限,除非再买下别的矿场。
两宋四大铜场,最大的在广东韶州,史记:“元额一千万斤,元年收一千二百八十万八千四百斤。”
那边铜是挺多的,但也是以前的事,现在产量同样锐减,关键还远。
赵与芮不可能去那边拍下铜矿,再自己干。
而且他在国内买一个矿场干干也就算了,你要买几个,朝廷诸公怎么想?
秦卓道:“可用铜钱,换日本铜矿。”
日本铜矿资料相当丰富,在1962至1708年,47年间,流入中国的日铜约一亿一千四百九十余万斤,相当于清朝近30年的铜产量,当时八大晋商控制着与日本的洋铜贸易,利润高达五十倍,赚的盆满钵满。
当时日本的铜多到什么地步?看看当时的铜价,对比现在简直不敢相信。
1695年,日本铜矿出土价95文/百斤,出口价109文/百斤。
1705年,日本铜矿出土价191文/百斤,出口价113文/百斤。(形成价格倒挂。)
虽然这是铜矿价,但折合铜料,对比现在南宋官方450文每斤,还是便宜了不知多少倍。
日本在价格倒挂之后,便开始限制铜矿出口,很快价格就出现了上涨。
但日本的重大铜矿在16、17世纪才被发现,炼铜技术也是从中国学去之后才进步的。
公元708年,日本在武藏国秩父郡的山中发现了其历史上最早的铜矿,日本朝廷据此将年号改为和铜,并以武藏的铜矿为原料,仿照唐朝开元通宝铸造了日本历史上最早的法定铜钱“和同开宝”。
但由于铸钱技术有限,铜钱质量越铸越差,民间全部都用唐朝的开元通宝。
到公元958年,日本铸造了质量最差的乾元大宝后,后面六百多年,一直到重大的铜矿被发现之前,再也没有铸过法定铜钱。(民间私铸不算)
在这六百年里,包括宋、元时期,大部份用的都是宋朝和元朝的铜钱,甚至还有唐朝的铜钱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