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制度变革,老朱叹服(求收藏,求推荐,求追读!!!)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发生变革。” 张丰接着说道:“这句话很明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殿下可以这样理解,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饱了才能干别的! 朱樉眉目露出喜色,说道:“张天师,这回我真悟了!” “《玉梳记》中就有这样的唱词,只因饱暖生淫欲……便休想似水如鱼!” 朱樉一边哼唱了起来,带着一点后世昆曲的调子。 此时贾仲明的《玉梳记》在京师很是流行,几年前没有去封地的时候,朱樉就经常听,听到张丰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联想到其中的“饱暖生淫欲”。 张丰一翻白眼。 对是对的,就是歪了! 张丰叹了一口气,不能对朱樉要求太高,接着说道:“不止这些,包括朝廷的政策也是属于上层建筑,朝廷的政策也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间的经济。” “这个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张丰继续说道:“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这样推过来,生产力也决定了经济基础。” 朱樉坐在那喝起了会稽山,消化着张丰的话,感觉今日就是自己的头脑风暴,一大堆东西往自己脑袋里面塞进来。 张丰也不急,正好在牢房中用炭火热一点水,再把会稽山整个小坛子放进去,温一温热。 牢房中的冬夜,有炭火,有温酒,还有辣醋鲜虾。 过了一会,张丰问道:“二殿下,想明白了没,这些是为了接下来讲解‘开源’这个问题的,可有联系到一起?” 朱樉摸了摸后脑勺,说道:“张天师,这是不是要在这几個要素中寻找开源的办法?” 显然朱樉懂了一些,但还没全懂。 “是的,二殿下再好好想想,刚才我说到生产力的时候,是怎么列举例子的,大明的开源,就可以先从生产力入手。” 张丰把手也伸到了炭火上,热了一热,浑身舒服。 这里除了不能出去之外,其他都已非常不错了。 加上这两天牢房装饰完毕,现在张丰都有了自己的一张大床。 听到张丰的话,朱樉一边思索了起来,刚才说生产力的时候,从刀耕火种一直说到后面出现曲辕犁。 “开源,是不是要从农具入手?”朱樉现在联想起之前的话已经很好了,就是没有举一反三而已。 张丰表示赞扬的点了点头,说道:“农具只是一个方面,大明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从冶铁、炼钢这些共同入手,只要提高了速度,质量,时间,那就能提高生产力,而且这些重点的要掌握在朝廷手中,之后还大有用处。” “原来如此。”朱樉恍然大悟道:“提高这些,就能增加大明的收入啊!” 最终所有的问题,还是要回到朱元璋提出来的“所得安在”四个字上面。 从各个方面提高生产力,也就是各行各业都需要“开源”,这才能让整个生产力发展起来。 “二殿下,我们口中说的提高这些很容易,实际上还是要有许多配套设施。” 张丰喝了一口黄酒,浑身热乎乎的,说道:“比如要提高这些技术,那就需要工部里面的工匠发挥自己的才智,多想一些办法攻克难题,这样看来,工部的匠人就得相应的待遇有所提高。” “另外殿下可知道大明科举制度又考些什么?” 朱樉虽然没有参加过科举,也只是了解了一些大概。 “张天师,这得好几场,第一场要考四书五经,《五经》从本经选一个就行,第二场要考礼乐这些,还要作诏、诰、表、笺这些公文,第三场是经史时务,十日后,又要复试骑、射、书、算、律,最后的殿试就是考时务策论了。” 张丰仔细的听完,没想到居然要考这么多。 这可不止单独得会八股,其他那些要是太差也是不行的。 而且还能看出来,理科基本没有多少地位,只在复试中有涉及到“算”这个字。 张丰问道:“二殿下想一下,考四书五经,考各种公文,这些能让匠人提高他们的技术吗?” “那自然不能。”朱樉摇了摇头,忽然灵光一闪,问道:“张天师是说可以考点别的,让工匠提高技术?” 张丰满意的点头,朱樉在自己的悉心教导下,已经渐渐开窍了。 “没错,要叫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饱。”张丰颔首道:“对工匠有表现,有创新的,要有奖励,甚至有专门的考试渠道,这就是通过上层建筑,作用于整个社会关系,提高匠人积极性,从而激发技术的革新,提高生产力。” “当然,这不止于在工部工匠中实行,推而广之,各行各业,不论农工商,都是可行,只有这般,进行宏观调控,整个大明才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张丰说完,朱樉已陷入沉思,士农工商竟然在天师这里没有区别,都需要重视。 …… 朱元璋来回踱步。 朱标和朱棣两人也不敢打扰。 从生产力一直说道朝廷的科考制度,从文人一直到匠人。 这跟朝廷中大部分人的思考方向就不一样了。 “刀耕火种一直到曲辕犁,是匠人的功劳,匠人比那些儒生还重要?” 朱元璋发出了疑问。 这跟他们一直以来了解到的一切都不一样了。 朱标和朱棣两人一时间也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过了一会,朱元璋仰头说道:“张天师是用一种俯瞰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 在当时说“田赋应几何”的时候,张丰就教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