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重生之槐树花香 > 第七十四章 1985(三)

第七十四章 1985(三)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1985年在美术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5月10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就在我和哥哥学习美术的央美旁边,我们也有幸也去看了。在中国国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这个画展是为庆祝国际青年节而举办的,各类作品572件,其主题是“发展、参与、和平”,。《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作为一次与联合国和平年有关的展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展览;孟禄丁与张群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最引人注目,并最终夺得展览的大奖;这是一幅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展示自我的作品,更自由的释放了思想。  后来据李强教授跟我和哥哥说,美展让人们看到了新的艺术观念和方向,把美术界的目光吸引到了青年群体上来,特别是央美的一些青年画家初露峥嵘,也率先推出了一批不迎合政治口号、摆脱文学描述、打破自然时空和手法多样化的作品。  《渴望和平》也是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这次也获得大奖。它由描绘和平、反对战争的众多画面拼贴而成——其中包括毕加索、戈雅等大师的作品,可以说,它既清楚地暗示了人类追求和平的艰难,也交待了历代艺术家关注和平事业的心路历程。在画面的下方,一棵象征生命的绿色幼苗正在茁壮成长,它在很大程度上象征了和平力量的壮大与发展。而那处于左下角的少女,则代表了对于和平无限向往的新中国年轻一代。  可以说这次画展是空前的,是超前的,是大家压抑多年情感的一种宣泄,是对旧的事物的一种批判,由此也引申了什么是艺术的讨论。听李强教授讲,展会后大家又开始了对清初画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的讨论,有人认为“当随”二字的解读,有人认为,“当”是“应当”,笔墨应当随时代变化;还有人认为,“当”是“倘”,笔墨倘若随时代变化,就会跟诗文一样,常常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后面就像白开水一直煮,毫无味道了。而落脚于“时代”,结合当代艺术现象另解“笔墨当随时代”的意义,支持艺术创新者认为,“笔墨当随时代”是鼓励在不同时期变革中国书画创作,艺术创作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映时代的特色和人文思想。缺乏创新一味抄袭或模仿前人的作品只能被历史的脚步掩埋和淘汰。为此,不少中国画艺术家尝试借用西方的油画技法,或是改变用笔、用水、用墨,或是在色彩上大做文章。但有人认为,中国书画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沉淀,已形成稳定的艺术形态,用墨讲究干、湿、浓、焦、淡,技法讲求皴、擦、点、染等。如果为了追求创新而失去其最根本的元素,那么中国书画这种艺术形态也就消失了。  以我个人的经历,我认为这是一种亲旧事物的冲撞;新的事物一下子涌了进来,对旧的事物进行了冲击;我们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改革开放后,港台剧,港台歌曲也是一下涌了进来,大家从未见过,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特殊时期人们都是压抑的,尤其是个人感情方面,新的思想新的事物把大家压抑已久的心打开了,但这时也有人认为一切都是外来的好,一味地摩仿,这也是只是一个过程。包括港台音乐也是,那时多少人模仿港台歌星演唱的,多少人追逐追捧港台歌星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们不断的发展,中国崛起了,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外几百年的发展,大家也看的多了,有钱了出国的机会多了,眼界开阔了,思想也就开阔了。内地的娱乐事业也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影星、歌星数不胜数,到我50岁时就很少听说有年青人再去追逐港台明星了,这就是发展进步;这需要时间的沉淀。  美术也是一样,国外的大门一下子打开,大家从自我否定,再到结合,再到发展成自我特性,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冲撞的年代成长起来的画家无疑更加的优秀,因为他们有过彷徨,有过痛苦,有过迷茫,那种撕裂感更加地深刻,时势造英雄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