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1983小海岛,从养殖大户开始 > 第三十三章 无息贷款(求追读)

第三十三章 无息贷款(求追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木桩全部打完后。  李多鱼爽快把钱给打桩团队结了,同时留下了张师傅的联系方式,以前的联系方式几乎都是留地址。  张师傅这伙人全是尚峰镇四星村的人,他们那个村,但几乎都是沙滩,一个码头都没有,所以渔船也就少。  镇上其它村的人,都在走货暴富,而他们村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半个村的人都在给人各种东家打工。  临走前,老李本想请这群打桩师傅一起吃顿饭,没想打桩师傅们也着急回家,钱都已经拿到了,也不想让东家破费。  打完桩后,就要直接离开。  而出来这么多天的小舅,也直接叫打桩船送他到对面的青口码头。  除了打桩师傅的钱外,李多鱼也给小舅安排了一笔辛苦费,毕竟这些天,他也在不停地帮忙干活。  她虽一直戴着斗笠,但肩膀手臂也脱了好几层皮。  来的时候,细腻嫩肉的。  走的时候,整个人黑了一圈,还非常的憔悴。  可当李多鱼将钱塞他手里时,还被他用长辈的口吻说教了一通:  “跟我算这么清楚,是不是看不起你舅我,还是把我当打工的了?”  “拿走,不要,接下来养海带,你还要花很多钱呢。”  见陈冬青不收,李多鱼从口袋里掏出了最后仅剩的三包洋烟,塞到他的手上:“钱不要,那这个总要吧。”  “万宝路,你小子可以啊。”  钱,陈冬青不收,但这三包烟,他收下了。  拿完三包烟后,陈冬青简单跟老李和陈慧英告别后,就同打桩船的人一同离开了。  而临走前。  李多鱼还特别跟他强调:“我筏架都弄好了,牌子的事,你得尽快啊。”  “就知道你给我烟,没安什么好心,我回去马上给你弄,国庆后应该就能弄好。”  李多鱼、老李、陈慧英一直站在码头目送打桩船走远后才离开。  二老有本职工作。  等会还要去敲海蛎子,周晓英还在教书,突然闲下来的李多鱼,也跟着二老来到了滩涂。  不知道为啥,最近滩涂上那种红嘴蛎鸟多了起来,这种鸟差不多跟贼鸥一样大,上黑下白,红色爪子。  而这段时间,这种鸟把老李气的够呛。  因为这种鸟撬海蛎的本事,一点都不比人差,只要一退潮,就飞来老李的海蛎养殖场吃自助餐。  人一靠近就全部飞走,你要去捣它的巢,它还会假装受伤,在那一瘸一拐表演给你看,一靠近就会立马飞走。  老李拿鞭炮炸过它们几回,可效果不怎么好,不到半天又飞回来了。  弄到后面,老李整天喊着要去买鸟网,搞死这群混账玩意。  而老李跟红嘴蛎鸟的斗争,只是海洋鸟类跟养殖户争端的序章而已。  当年,李多鱼从岛国回来后,听岛上养鳗鱼、对虾的说过,以前搞养殖跟这些海鸟是死对头。  尤其那些在滩涂上围垦养鱼,都会在四周架设隐形鸟网。  夸张的时候,鸟网上面密密麻麻都是海鸟的尸体,而养殖户根本就不吃这些鸟,只是任由它们在网上腐烂。  也正是因为这种冲突,导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担担岛鲜有海鸟的踪迹。  直到后来,海鸟的身份升级了,成了保护动物,大家不敢再放鸟网了,环境也变好了,担担岛的海鸟这才又多了起来。  不过,鸟与养殖户的冲突依旧存在。  二老敲海蛎时。  李多鱼嘴里叼着狗尾巴草,坐在附近一块大石头上,他眺望着不远处那些刚刚搞好的海带养殖筏架,脸上满是得意的神色。  赶在国庆的前一天完工,比预计要早十天左右,说实在的,还挺有成就感的。  不过这时候,海水温度还有点高,并不是适合海带苗生长,要是提前下海的话,有烂苗的风险。  按以往的经验,大概还要等一个月,等西北风吹过来后,就可以下苗了。  而这一个月时间,刚好可以让他缓一缓。  李多鱼嘴里的狗尾巴草,不停转着圈圈,心中的小算盘却打的飞快。  他发现自己还是草率了,就他走货赚到的那点钱,还真很难支撑起三十亩海带的养殖。  接下来,他的当务之急。  就是搞艘有动力的舢板船,不然一艘船都没有,就算给你一百亩海带养殖筏,你也只能望筏兴叹。  他算了下,这些天包括买海带绳、浮球、买马尾松、请人打桩花的钱,加起来,刚好是一千五。  扣掉这笔钱后,他身上只剩下八百多,这些钱用来买艘摇橹的舢板船,那肯定没啥问题。  但想靠摇橹舢板打理这三十亩海带,李多鱼觉得不现实,估计海带还没收成,他会先累死在海上。  可这个年代的动力渔船都非常贵,三叔家那艘单杠柴油机舢板船,是这几年靠走货赚到的钱买的,头尾总共花了快三千。  一般的渔民根本就买不起。  其实现在的担担岛,百分之八十的渔民都没有动力船的,大多都是摇橹舢板,尤其是陈家村那边。  打桩的这些日子,也都是三叔开船来给海上打桩的他们送吃的,亲戚做到这份上,已经算是非常好的了。  李多鱼也是懂分寸的人。  不好意思再向他们借船了。  现在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向亲朋好友借钱,凑一艘柴油机舢板船出来。  可由于陈阿泰那伙人养殖失败后,亲戚大多都是不赞成他养殖海带的,借钱的话,不一定那么好借。  要么就去找信用社贷款。  而李多鱼是偏向后者。  开放初期,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每年都有划拨一定数额的无息贷款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