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予瑜书 > 第2章 楠舞沐歌迎君归

第2章 楠舞沐歌迎君归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道历8997年,赵历6735年,红河州楠城人士尹先于殿试中位列第三甲,时年十七。

在所有的文学家里面,史家豪无疑问最为吝啬笔墨,以史为刀,刻真于言,是所有铸史之人的毕生追求。

史不可轻刻,言不可轻写。

洪荒,神话,远古,纷争,道武。

一个时代的开始与落幕,往往以十万年,乃至百万年的刻度来衡量。

对人类,这个道武时代才有资格被万族正视的种族来说,历史,或许是唯一能证明我们早就存在的事物。

而在这本就不被认可的历史中,又有多少历史的真相于强权中沉默,只能被时光掩盖,多少故事的真实被错误替代,一个可能早就不再重要真相,求证何其之难。

多少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只是史书中简短的一笔。

又有多少人穷其一生,也不会在史书留下一痕,史笔之重,更甚于刀。

“咱们的尹先公子出城一趟,就成了当今的探花郎?

钱老你是不是说错了,这咋个可能,咱楠城怕有百年没有出过读书种子了,再说17岁他再厉害也只能是会试第一啊,他还要五年才能去殿试勒。”精壮汉子性情直爽,第一个问到。

赵国人士时年十二岁才允许进入乡试,通过乡试者五年后可入会试,通过会试者且成绩优异者五年后可入殿试,这意味着,在赵国,哪怕最年轻的状元郎,年龄也不可能在22岁之下。

众人赞同汗子的话,纷纷表示质疑,说书人钱老笑而不语,反而故作悠闲的抿了口茶,见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这才缓缓开口。“道历8997年,赵历7635年,红河州楠城人士尹先于殿试中位列第三甲,时年十七。

这一句话,我不可不敢说错一个字,这乃是伟大的赵王陛下,在大殿上,让史官亲自记下的,咱楠城百年呀,终于再出了个读书人,而且还是年仅17岁的赵国殿试第三甲。

至于这些内容真实与否,你们大可不信,消息的来源我不能透露,不过用不了几日,大街小巷争相传颂时,你们自会为老者我自圆其说。

一封《清平策》,天子亲下阶,赵王于百官前,站在尹先面前,亲口应下赵国最年轻的探花郎的三求。

只可惜时日尚短,未刊言报,不知道《清平策》所书究竟为何内容。众说纷纭,不能确定尹先三求为哪三求,只有一求,今日得以确定,尹先不求官职,只求早日归家。”

“那为啥城主府一点消息都没有,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呀。”精壮汉子不解的开口问到。

众人还有所迟疑,但商人却在吃惊的同时,已经在心里肯定了说书人的这番话的真实。

楠城地势偏远,这导致一些消息在普通人中总是滞后的,但对于商人的他而言,却是在皇榜公布当天,就已经收到了消息,赵国历来重武轻文,直到这位传闻具有中兴帝王之资的赵王上台,文武开始并重,他在这硕大宏图挥下的第一刀便在人才之本的科举制度。

文不在其龄,略不重其地。

于今年年始,科举不再限制年龄,春为乡试,夏会试,秋为殿试,若有不曾展露光芒的天纵之才,一个春秋便可走上殿来,让世界知其惊世的蝉鸣。

上书不在局限于其地,大利于民,大利于国之言,可不需逐级禀报,即可在当地以举荐的方式直达中央,朝启书,暮至堂,明施地。

他当然知道十日前有位17岁的探花郎在这样的政策下应运而生,这位幸运的探花郎受到赵王接见,受到大肆封赏,并下令各地以其为榜样,青史留下其名。

虽有千金买骨之嫌,但毫无疑问成果斐然,赵地的青年学子大受鼓舞,赵王必为中兴之君,在京都已成为青年学子的共识。

只是当时商会遭遇困难,他实在无暇去具体了解这件事情,而公子尹先于今日回到了楠城,也完全没有让他联想到这方面,算上在京都赵王的觐见,尹先最多只有7日的时间回到这里。

确实科举已经不再限制年龄,但以赵国之伟大,人口以十亿而计,单是殿试,一届亦有一万学子共跃龙门,却只有前十名可以称为状元及第,尹先是在天子眼下应试,货真价实的十七岁的探花郎。

新国律有定,凡状元及第功成回乡,当地至少要举行3~7日的庆典,以鼓励赵国所有学子奋发进勇,以学问鱼跃龙门。

此宴实为尹先贺,此宴实为楠城民,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城主府还没有大肆宣扬,但知晓了此宴原委,老人的心情豁然开朗。

老人不由赞叹:“真是少年英杰,天纵之资,与我年少一般风采。七日归家,七日之宴,春风恰得意,归心便似箭呀,哈哈,不错不错。”

精壮汉子听着老人的夸人又像自夸的言论,没忍住拍向老人的肩膀,“老人家你看嘛,我就说俺们这么好的城主,他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你刚才说他的不好就不对了,你再把你年轻时比作公子就过分了吧,至少……你咋个可能和公子一样帅。”

听闻此言,老人转头瞪了精壮汉子一眼,咋的,老人家自夸一下也不行?随后精壮汉子全身颤抖,一抹奇特的气机从他搭着老人肩膀的手传来,在他的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