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徐氏略记 > 从事中郎徐勋

从事中郎徐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确立了檄文典范:全文铺张扬厉,语多骈偶,气势刚健又不流于拙朴,有骨鲠之气而又文采斐然,成为后世檄文写作的重要典范,为檄文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手法和风格范例。

体现建安文学风貌: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当时文学作品文辞华丽、情感充沛、注重气势等特点,对研究建安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方面

反映当时政治局势:文中对曹操与袁绍之间的矛盾、曹操的专权行为以及当时汉室衰微等情况的描述,为研究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各方势力的斗争等提供了生动的史料。

影响历史人物形象塑造: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使曹操的负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强化和传播,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和历史评价中曹操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方面

激发民众情绪: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起到了宣传和鼓动的作用,试图激发豫州吏民对曹操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引导民众对袁绍讨伐曹操行动的支持。

体现社会价值观:文章准确把握了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士大夫心理,通过对曹操行为的批判,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忠义、正统、道德等观念的重视和追求。

陈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下是他的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汉灵帝统治的末期,天下已然动荡不安,而陈琳则在大将军何进的门下担任主簿一职。他每日勤勤恳恳地为何进整理各类繁杂的文书,并妥善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

时间来到了灵帝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 189 年这一年。此时的何进心中燃起了一股熊熊烈火,因为他一心想要铲除那些祸乱朝纲的宦官势力。然而,当他将这个想法告知太后时,却遭到了太后的坚决反对。面对太后的阻拦,何进并未就此罢休,而是萌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私自引兵进京,以此来胁迫太后同意他诛灭宦官。

就在这时,一向忠心耿耿且头脑聪慧的陈琳站出来向何进谏言。他诚恳地说道:“将军啊,您如今手握重兵,其实完全有能力直接对这些宦官采取果断行动,将他们一举消灭。倘若您贸然召兵入京,那将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后果。众多军队汇聚于洛阳城,势必会导致局势失去控制,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混乱和动荡。”

只可惜,陈琳这番苦口婆心的劝谏并没有被何进所接纳。最终,何进一意孤行,执意实施了自己的计划。然而,事与愿违,没过多久,何进便不幸惨死于宦官之手。这场变故让陈琳深感震惊和惶恐,为了躲避可能随之而来的杀身之祸,他不得不匆忙逃往冀州,寻求一处安全之地暂避风头。

投靠袁绍

陈琳抵达冀州之后,很快便得到了袁绍的赏识和重用。袁绍将其任命为记室令这一要职,委以重任,使其掌管着各类章表、书记以及文檄等重要文书工作。不仅如此,陈琳还参与到军事机密的策划之中,且在此职位上兢兢业业地效力了长达十多年之久。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陈琳充分展现出了自己卓越的文学才华。尤其是从建安三年(即公元 198 年)开始,当时袁绍率领大军对公孙瓒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在某次战斗中,袁绍成功地截获了公孙瓒写给其子的一封书信。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这封书信来打击敌方士气并宣扬己方声威,袁绍毫不犹豫地将此任务交给了陈琳。而陈琳也不负所望,凭借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精妙的构思能力,巧妙地改写了这封信函。

次年,随着战事的推进,袁绍最终成功攻破了易京这座坚城。在欢庆胜利之际,满怀豪情壮志的陈琳挥笔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武军赋》。该篇赋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激烈场景、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以及袁绍军队的威武雄壮,读之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归于曹操

在那风起云涌的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前夕,局势紧张得仿佛一根紧绷的弦。就在此时,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文》的文章横空出世,如同一道惊雷划破长空,令世人震惊不已。这篇气势磅礴、言辞犀利的檄文正是出自陈琳之手。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曹操率领大军攻克邺城,这座曾经坚固无比的城池终究还是被曹军攻破。而在城中,陈琳也不幸成为了曹操的俘虏。然而,面对这位昔日声讨自己的文人,曹操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气度和胸怀。他认真聆听了陈琳关于身不由己的解释,对其才华深感钦佩,最终决定赦免他的罪过。不仅如此,曹操更是知人善任,任命陈琳为司空军谋祭酒,让他能够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

从此之后,陈琳如同千里马遇到伯乐一般,全心全意地追随曹操左右。他跟随曹操北上征讨乌桓,南下征战刘表,西进讨伐张鲁,一路历经无数风雨。在这些波澜壮阔的征程中,陈琳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就包括《神武赋》和《神女赋》等传世之作。

除了在战场上挥洒笔墨之外,陈琳还常常参与邺城举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