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徐氏略记 > 海战者徐承

海战者徐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据史料记载,徐承是吴国的大夫,在前485年的吴齐海战中担任吴军海师主将,他被认为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海军将领。徐承很可能是徐国后裔。徐国是嬴姓,和秦国、赵国同祖皋陶,早在夏朝时就已建立,历经多朝,曾是东夷36国领袖 公元前512年,徐国被吴国所灭,其后人便以国为姓 徐承作为徐姓,从时间和姓氏传承来看,有较大可能是徐国后裔。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春秋晚期,周王室已然走向衰落,失去了昔日的威严与统治力。而各路诸侯则纷纷崛起,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争夺霸权之战,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此时的吴国,凭借着强大的国力逐渐崭露头角,吴王夫差更是雄心勃勃,在西边成功击破楚国,南边迫使越国降服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齐国,妄图通过北伐来实现自己称霸中原的野心。

公元前 485 年的春天,大地刚刚从严寒中苏醒过来,吴王夫差便迫不及待地集结兵力,联合鲁国、邾国、郯国等诸侯国一同挥师北上,对齐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击。与此同时,徐承接到夫差下达的命令,要他率领吴国海师的主力舰队从海路迂回至齐国的后方,实施一次大胆的远航奔袭作战计划。此次行动旨在出其不意地攻打山东半岛,从而与主力陆军以及内河中的水师相互配合,对齐国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徐承所统领的这支吴国舟师堪称当时海上力量的精锐之师。他们的战船依照陆地战场上的车战模式进行配置,其中包括体型巨大的大翼舰、中等规模的中翼舰、灵活小巧的小翼舰,还有能够突击敌阵的突冒舰、高耸入云的楼船以及用于连接其他船只的桥船等等。这些船体大小各异、功能互补的舰船共同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混合舰队”。每一艘战船都装备精良,士兵们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只待一声令下,便可乘风破浪,直捣黄龙。

吴齐海战:徐承率领吴军舰队出海,然而,由于吴军长期在内河作战,缺乏海战经验,且对黄海海域海况、气候条件和岛礁分布等不熟悉,而齐国拥有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并以逸待劳,在琅琊台附近海域伏击吴军。最终,吴军惨败,徐承身中数箭,在卫兵掩护下突出重围,率剩余舰船撤回吴国。(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史以来的第1次海战)

军事战略方面:徐承率领吴国海师进行的远航奔袭,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大胆的战略尝试,开创了中国水上作战力量从内河水军向海军转型的先河,为后世海军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海军发展方面:他的行动标志着中国水上作战力量正式从内河水军迈向真正意义上的海军,证明当时中国的海洋技术、船舶建造、航海科学等已能支撑大规模舰队的远洋跨海作战,推动了中国海军的发展。

海战战术方面:吴齐海战中,徐承所率吴军因缺乏海战经验、对海况气候不熟悉等而失败,为后世提供了反面教材,促使各国重视海战战术研究,推动了接舷战、火攻等战术的发展和改进。

历史意义方面:吴齐海战是中国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在世界海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徐承作为这场海战的主角之一,其军事行动对研究古代海战史、海军史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徐承能够执行吴王夫差两路夹击齐国的战略决策,体现了他对大规模作战计划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然而,这一战略本身存在缺陷,未充分考虑到吴国海军与齐国海军在实力及作战环境熟悉程度上的差距,徐承未能对该战略提出更合理的建议或调整。

军事指挥与作战经验方面:徐承有一定的军事指挥经验,能率领吴国舰队进行远航奔袭作战。但此前吴国水军多在内河湖泊作战,缺乏海战经验,而徐承也未能有效弥补这一短板,导致在海战中面对齐国水军的攻击时,舰队阵型混乱,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战术运用与应变能力方面:在战术运用上,徐承及吴军似乎没有针对海战制定出独特有效的战术,面对齐国水军利用火箭、金属冲角和钩拒等武器的攻击,以及灵活多变的战术配合,徐承缺乏有效的应对之策,应变不足,致使吴军在海战中处处被动。

战斗意志与勇气方面:徐承在身中数箭的情况下,仍能在部将保护下杀出重围,带领剩余舰船撤退,可见其具有较强的战斗意志和勇气,在战败的局面下尽可能保存了吴国海军的有生力量。

太伯始创,东南之雄,惜吴国雄图未竟,霸业成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