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诗人徐淑
徐淑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女诗人。徐淑出生年月不详,字士会。陇西(今甘肃通渭)人,她生性聪慧,文思敏捷,且刻苦好学。
她的丈夫是秦嘉,两人感情极好。婚后二人曾同住郡治,但徐淑体弱多病,怕丈夫因照顾自己而分心,不能专心于职务,便主动回家调养。后来秦嘉接到上级命令,要去首都洛阳出差,临走时想见徐淑一面,但徐淑因病未能与丈夫相见,秦嘉便给她留下了《与妻书》。从此夫妻天各一方,只能以诗书赠答、望月传情。秦嘉客死他乡后,徐淑悲痛欲绝。她的兄弟逼她改嫁,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坚守对丈夫的爱情誓言。不久后,徐淑因悲伤过度而离世。秦嘉到洛阳后,被留下来担任黄门郎,不久后病死于任。留在老家的徐淑悲痛欲绝。秦嘉去世后,徐淑正值妙龄,且文采飞扬,求亲者络绎不绝,但她坚守对丈夫的感情,其兄逼她改嫁,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还写了《为誓书与兄弟》,义正辞严地拒绝改嫁。因悲伤过度,徐淑病情恶化,不久便离开人世。族人乡邻将夫妻二人合葬于今榜罗镇岔口村秦家坪。
徐淑今存《答秦嘉诗》一首及答书二篇,其作品感情真挚,与丈夫秦嘉的诗歌一起被历代诗论家和诗选家称赞。他们夫妻二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品》:南朝梁钟嵘所著的诗歌评论著作。钟嵘把秦嘉、徐淑夫妇列入中品,认为“夫妻事既可伤,文亦凄怨”,并且指出徐淑诗仅次于班婕妤《怨歌行》,为汉代难得的女诗人。
《艺文类聚》: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其中收录了东汉诗人秦嘉与徐淑的来往信件。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代严可均编纂。辑录了秦嘉和徐淑的诗文。秦嘉现存诗六首、文二段;徐淑诗一首,文三段;除徐淑《为誓书与兄弟》外,都是夫妇往来叙情之作。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现代学者逯钦立编纂。同样辑录了秦嘉和徐淑的诗歌作品。
《甘肃新通志》:地方志书籍。其中记载徐淑为“汉秦嘉妻徐氏,字淑,平襄人”,平襄是古代的地名。
《史通》:唐代刘知几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其中《人物》篇提到徐淑在丈夫秦嘉客死他乡后,其兄逼她改嫁,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
徐淑的代表诗作是《答秦嘉诗》。其诗文如下:
“妾身兮不令。婴疾兮来归。沈滞兮家门。历时兮不差。旷废兮侍觐。情敬兮有违。君今兮奉命。远适兮京师。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君发兮引迈。去我兮日乖。恨无兮羽翼。高飞兮相追。长吟兮永叹。泪下兮沾衣。”
徐淑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诗歌体裁与形式方面:骚体五言的示范:徐淑《答秦嘉诗》的骚体五言形式,是四言体、楚骚体与五言诗体相结合的产物,为五言诗体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范例。这种形式在诗歌发展过程中较为少见,犹如五言诗体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为后世诗人在探索诗歌体裁创新时提供了借鉴,让他们认识到不同诗体之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启发了后人对诗歌形式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抒情文学的发展:真挚情感表达的典范:徐淑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著称。她与丈夫秦嘉相互赠答的诗歌,如《答秦嘉诗》,将夫妻间的离别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个人情感的真实、细腻且深入的表达,为后世抒情文学树立了典范。后世的诗人在创作抒情诗时,更加注重情感的真诚与深度,力求以情动人。
女性情感表达的先驱:作为一位女性诗人,徐淑的作品为古代女性的情感表达开辟了道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声音往往被忽视,但徐淑敢于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让后世的女性文学家看到了文学表达的可能性,激励着更多的女性投身于文学创作,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赠答诗创作的开创:赠答诗形式的开启:徐淑与秦嘉的赠答诗创作开创了赠答诗这一文学形式。他们以诗歌相互赠答,交流情感、表达思念,这种创作方式为后世文人所借鉴和发展。赠答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诗歌类型,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赠答诗来结交朋友、表达敬意、交流思想,丰富了古代诗歌的题材与内容。
文学风格的影响:和易风格的传承:清代沈德潜指出徐淑的诗“词气和易、感人自深”。这种平和、易懂、感人的文学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中,一些诗人追求语言的平实、情感的真挚,避免过于华丽的辞藻和晦涩的表达,使诗歌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让文学作品更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文学批评与文学地位的影响:文学批评的参考:诗歌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将徐淑与秦嘉列入中品,认为“夫妻事既可伤,文亦凄怨”,并且肯定了徐淑的诗歌成就,认为其诗仅次于班婕妤的《怨歌行》,为汉代难得的女诗人。这种评价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影响,使徐淑的作品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