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长生:因为死不了所以只能长生了 > 第115章 中原和匈奴之间的斗争史。

第115章 中原和匈奴之间的斗争史。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安向来都不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碰到有想不通的问题,他基本上都会选择不去想。

本来活着就已经够累了,干嘛还给自己找不痛快?

天空开始慢慢的飘起了雪花,摸了摸这冰凉的石头,李安有些怀念起以前的日子来。

想当年他在北长城的时候,还当过几年烽燧的燧长呢。

正常一个烽燧广丈六尺,高四丈二尺,积六百余尺,放到现在也就是两百多个平方,打仗的时候可以装下三百个守卫。

平常没有打仗的情况下,一个烽燧也就配十来个守卫,领头的那个就叫燧长。

负责发号施令,命令手底下这十来个士兵干不同的工作,捡柴火的捡柴火,做饭的做饭,放哨的放哨。

这十来个人基本上不会流动,常年都待在一个烽燧里头。

边关烽燧是不会一直有太大数量的士兵集结的,因为这非常浪费粮食,只有正儿八经打仗的时候才会集结那么多士兵。

一个烽燧所负责的范围内,如果发现有敌情,就必须要立马点起狼烟或者生起大火来,让邻近的烽燧第一时间看到。

这就是烽燧的作用,同时也是烽燧这两个字的由来,白日起狼烟为燧,夜晚生大火为烽。

如果敌军数量超过一百个人,不仅要点烽燧,同时还要放炮,一声炮响为一百,两声炮响为五百,三声炮响就代表着有上千人犯境了。

当然了这是明朝之后才有的规矩,因为到了明朝才有正儿八经的炮,象棋里头的那个炮,也就是在明朝时候才加上去的。

匈奴们马术精良,如果不第一时间点燃烽燧的话,等别人打上来了那就来不及了,毕竟一个烽燧只有十来个人,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

特别是在晚上的时候,视线不好的情况下,必须要盯紧才行,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不可大意。

当然了很多烽燧也并不是像八达岭这一段一样全部都建造在城墙上的,这得根据地形来建造。

因为规定是一个烽燧必须要和其他两个烽燧之间相互看到才行,这样其中一个烽燧点燃之后,其他的烽燧能第一时间发现并且跟着点燃烽燧。

明朝的时候,北长城距离京城最远的烽燧点燃之后,如果能第一时间发现并且传递到下一个烽燧。

那么京城知道这个消息只需要十二个时辰,距离是七千里。

这比驿站快马没日没夜的跑还要快上四倍的时间。

这已经是那个时候最快传递军情的方式了。

李安曾经不止一回见过所有烽燧被点燃的情况,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演习,只有极少数时候是真的。

“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蚩灵拿着手里的长剑挥舞着说道,虽然有了玉佩,但第一天她还是有些不习惯,所以还是把剑带在身上了。

“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李安不紧不慢的说道,这句话是西汉陈汤在歼灭了一支匈奴部落后给汉元帝上书时候说的,后来这句话被老百姓们口口相传。

“是吗,原来这句话出自汉朝,那其他朝代嘞,有没有和这句话一样霸气的?”

蚩灵笑嘻嘻的看着李安。

“有,每个朝代都有的。”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大秦,护社稷。这是秦朝嬴政说的。”

“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这是隋帝杨坚说的”

“内外诸夷,凡敢称兵者,皆斩。这是冉闵说的。”

“藩王守国门,藩王死社稷。这是明帝说的。”

“实际上华夏自古以来都很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打别人的份。”

李安不紧不慢的说道,这话还真不是假话,除了最严重的一次五胡乱华之外,其他时候的匈奴都是被追着打的那一方。

而华夏之所以几百年就换一个朝代,主要是还是关起门来自己打自己的,和外人没啥关系。

除了近百年的历史。

所以说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这话一点儿不假,上千年来的匈奴部落一直都是有苦说不出的。

因为他们就没过过多少安生的日子,一直都处在挨打的地位,被迫向更远的地方搬。

然后过了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刚刚稳住脚跟手贱来挑衅一下,然后又被打,又接着向更远的地方走。

接着循环往复。

实际上一开始华夏在大秦时候的面积仅仅只有中原那一块。

后来之所以越来越大,就是因为周边的匈奴蛮夷被打了往后走,开垦出来之后又被打了。

久而久之的就变成这么大面积了。

之所以一直是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中原地区地势平坦肥沃,如果没有天灾的话,老百姓们是吃得饱的。

华夏中原的人口数量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到了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上亿的人口了。

周边的匈奴蛮夷的部落,人口远远比不上中原的人口增长速度,所以怎么样都是打不过的。

而之所以经常有蛮夷匈奴叫板中原,在李安看来那纯粹就是中原的贵族们吃饱了撑的。

那皇帝老儿的位置太舒服,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