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徐允祯出关
另一边。
赫图阿拉。
皇太极正在誓师出征,镶红旗、两黄旗,以及一万多蒙古骑兵,也已经整装待发。
明军两万大军已经抵达抚顺的消息,在徐允祯的刻意放纵下,已经传到了皇太极他们这里。
按照皇太极和范文程,以及代善等人的谋划,明军既然已经陈重兵于抚顺,那就代表明军已经上当。
而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明军坚信,他们的主力已经离开。
皇太极在简单的誓师出征后,也没有耽搁,直接带着三个旗的兵马,南下宽甸。
虽然,对外说是前往宽甸,但实际上自然不会真的去那里,而是要在过了乌鸡关后,就隐藏起来,等明军出了鸦鹘关,直接给予对方雷霆一击。
解决了鸦鹘关的明军,三个旗的兵马立即挥师北上,支援代善,在五岭埋伏明军的北路军,也就是现在驻守在抚顺的徐允祯部。
可惜,他不知道的是,鸦鹘关和清河堡的孙继浚,接到军令是,紧守鸦鹘关,适当前出,但不可与建奴接战,见到建奴要立即撤回关内。
用后世的一句话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
孙继浚也正是按照这个策略执行的。
等皇太极领兵过了鸦鹘关所在的山谷,孙继浚就派出了小股骑兵,出关探查,看起来还真是为大军探路一般。
同时,北路的徐允祯,也带兵出了抚顺,意图要经抚顺关,进攻萨尔浒。
代善接到消息后,也立即命令自己的正红旗,莽古尔泰的正蓝旗,进驻五岭。
但是,让他们失望的是,明军就是在边墙附近活动,压根就没有深入。
左等右等,明军貌似根本就没有出关的打算。
就连等在鸦鹘关东南,四十里外平顶山(东北也有一个平顶山)的皇太极,也发现了不对。
中军大帐内。
岳讬、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范文程等人都看着坐在首位的皇太极。
见其半晌没有说话,多铎忍不住了,开口道:“大汗,我们在这里驻扎了七天,粮草的消耗很大,如果明军再不出关,那我们就只能退兵了。”
“十五弟,稍安勿躁。”
皇太极皱眉说了一句,转头对范文程问道:“范先生,最近可有发现明军的斥候?”
范文程赶紧回道:“回大汗,没有,我军的斥候已经抵近鸦鹘关,并未发现明军斥候的踪迹。”
皇太极有些不解道:“既然我们的行踪没有被明军侦缉,那为什么明军没有出关呢?”
莽古尔泰猜测道:“大汗,明军会不会不再分兵,而是将大军集中一路?”
皇太极皱眉道:“不对,无论哪一条路,都很难容纳明军大量兵马通过,想要进抵赫图阿拉,明军只能分兵。”
“明国从永乐年间开始,对我建州女真,先后反动了五次大规模清剿,每次都是兵分数路,这次也没有理由,集中所有兵力于一路。”
皇太极这番会话还真不是胡说。
后世鼎鼎有名的成化犁廷,其实并不是从成化年才开始的。
大明最早从永乐二十一年,就开始不断,对盘踞在建州的女真部落,进行大规模的清剿。
后来的英宗,也曾派兵出关,进剿建州女真。
到了成化年间,当时的宪宗皇帝,对建州女真的频频袭扰烦不胜烦,先后三次发兵进剿。
被逼急的宪宗皇帝,更是直接对前线的领兵将领下旨,命大军对建州女真犁庭扫穴,可屠者屠之。
而这么多次出兵,大明都是分兵出关,从未有过集中一路的情况。
这也是后来,杨镐为什么要兵分四路的原因,因为大明之前都是这么干的,从未失手过。
在场的这些人,对这些历史,自然都清楚的很。
皇太极说完后,阿济格有些焦躁道:“那明军究竟是怎么回事?”
范文程看了眼皇太极,小心翼翼的试探性说道:“大汗,会不会是明军发现了我们的意图?”
经范文程这么一提醒,皇太极几人也是耸然一惊。
如果明军察觉到了他们的意图,那他们这场戏不成了耍猴了吗?
嗯,他们是猴子,明军是看客。
“再等一日,如果明天明军还没有动静的话,我们就直接南下,东征朝鲜。”
最后,还是皇太极一锤定音。
到了第二天,鸦鹘关的明军,依旧是没有大规模出关的迹象。
皇太极等人干脆也不等了,立即整军离开平顶山,继续向宽甸方向进发。
这次的行军速度,可就比之前快多了。
鸦鹘关内。
怀宁侯孙继浚背对着堂内的诸将,认真的看着面前的舆图。
下一刻,他猛地转过身,对自己的副将蒋承萌命令道:“蒋承萌,将斥候撒出去,看看建奴大部的动向。”
“标下领命!”
蒋承萌躬身道。
两天的时间转瞬而逝。
孙继浚派出斥候,也终于带回了消息。
听完蒋承萌的禀报后,孙继浚冷笑道:“还真让袁阁老猜中了,建奴是打算在山谷埋伏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