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又,又,又来了!
第610章 又,又,又来了! 王子安和李义府这一对师徒的故事,只是大唐晚报掀起的风暴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插曲,而外面,整个长安已经彻底的炸了锅。 百年望族,王家郡望。 天下姓王之人,几乎无不以能被列入王家族谱而自豪。 温良敦厚,诗书传家。 人才辈出,温文尔雅。 就算是偶尔出几个败类,大家也认为那不过是害群之马,不肖之徒,自动把这些人排除在真正的王家子弟之外。 几乎是所有场合,只要有王家子弟,必然会被主人邀请至上座,并引以为荣。 就算是出仕,王家子弟也是一个金字招牌。 向来只有王家子弟愿意不愿意出仕,而没有愿意出仕,而朝廷不取。 这就是王家的声威。 数百年积累起来的名望。 所以,王家勾结边将,向吐蕃走私上万斤百炼钢的事情,一经报道,顿时如同引爆的蘑菇云,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向着四下飞速传播。 人群炸了。 第一个反应就是怎么可能! 第二个反应是怎么可能? 但大唐晚报这几个月来,在百姓之中早就潜移默化的树立起了一个品牌。 凡是大唐晚报报道的,必然诚信无欺。 愿意很简单,大唐晚报所有的新闻都有朝廷背书,就算是大唐晚报的广告,也都是良心推荐,无一不是有口皆碑的门店。 要么就是,虽然名气不大,但货是真的好。 甚至就连街头巷尾这种花边新闻,你只要细心打听,都能找出出处。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 所有,大唐的百姓震惊过后,马上就陷入到一种类似被人背叛的情绪中。 王家,竟然是这样的王家。 欺世盗名,天下之贼,大唐之耻! 所以,之前对王家有多推崇,现在对王家就有多愤怒。 王家辜负了我们的感情—— 这种情绪,在读书人心中尤其明显。 若是平日里,或许还稍微好一些,现在的关键是,长安城里聚集了许许多多壮怀激烈,立志报国,准备参加高考的读书人。 这其中,大部分还是热血未冷的年轻人。 这就很可怕了—— 所以,大唐晚报的报道,无意在长安城里扔下了一颗原子弹。 尤其是文章的最后,还用一副痛心疾首的语气写道: 此事之后,我们才恍然惊觉,不知不觉之间,王家的家产已经遍及各行各业,华屋广厦,良田万顷,王家子弟,出则香车宝马,入则锦衣玉食,数百年间,早已经聚集起了让普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想象的巨大财富。 然后,我们不得不深思,王家的这些惊人的财富到底是从何而来。 是节衣缩食,还是朝廷俸禄,亦或是经营有方? 今日之事,或许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 然而,这只是是被我们所知道的。 当然,我们也真心希望这只是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起前不久,城西别院那些无辜死去的冤魂,还有那些尚未成年,就已经化为白骨的孩子。 嗟乎,痛哉! 人心可骗,上天难欺。 诚如是哉! 这不足三百字的短评,就如同在烈火上泼了一桶热油。 无数人拍案而起—— “王家,欺世盗名可乎,祸国殃民可乎!” 王家。 王珪心神恍惚地回到书房,正皱着眉头苦苦思索破局之法,想着要不要亲自登门,拜访一下其他几位家主,甚至是割让一部分利益的时候。 就见几位家族中的族老,捏着报纸,脸色惶急地冲了进来。 “家主,大事不好——” 王珪: 扫了一眼他们手中的报纸,王珪心中已经有了判断。 很显然,这是那位陛下的手段。 王家的丑事,已经被大唐晚报公布于众了—— 想到这里,他嗓子一甜,一口老血险些喷涌而出。 得亏他向来修身养性,遇到大事极有静气,才硬生生又给咽了回去,扶着桌子,强自稳住心神。 “何事惊慌” 还有什么事情,能比走私百炼钢和勾结边军更糟糕的呢? “家族,外面,外面——” 一个族老神色惊慌失措,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沉稳,说话都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王珪不由微微蹙眉,露出不快的神色。 “慌慌张张成何体统?外面都在议论我们王家之事?那又如何?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王家诗书传家,天下望族,怎么会做出这等丑事?” 说到这里,王珪云淡风轻地摆了摆手。 “放心,天塌不了——朝廷已经下令三司会审,定然会还我们王家一个清白” 如今局势,王家已经是岌岌可危,再也经不起任何的动荡了。 所以,王珪觉得,身为家主,就得在这个关键时刻,起到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 而且,他是真觉得,王家未必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