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十国江山风月 > 第317章 选定河西节度使

第317章 选定河西节度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杨骁的心情还是颇为沉重的。

诚如范质所言,汉军现在势如破竹的收取了凉州、河湟,但是如何治理这些地方,仍是十分严峻的问题。

别的且不说,凉州这边的“吐蕃六谷部”,已经初具规模,有了雏形。

河西、陇右这边,除了党项人,势力最大的当属吐蕃人。

在松赞干布时期,吐蕃人崛起于青藏高原,新生的吐蕃王朝还一度染指河西、陇右,跟唐王朝交战,最终唐太宗李世民为息事宁人,派了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这才暂时消弭了西北边境的战事。

然而,吐蕃人对河西、陇右想要染指的野心从未消失过。

二三百年间,吐蕃人不断向唐、蕃边境移民,甚至是以各种手段同化河湟谷地的汉人以及其余民族。

在此期间,唐朝和吐蕃还在不断交战,直到偌大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才宣告结束。

只是,不论是唐朝也好,吐蕃也罢,最终都没有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公元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给僧人杀死,两位王子为争夺王位而大战,各地军政长官也纷纷自立为王。

接着,被吐蕃长期占据的陇右河西以及吐蕃本部腹心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奴隶平民起义,政权被推翻瓦解,甚至历代赞普的陵寝都被挖掘破坏……

由于起义者本身鱼龙混杂,且派系众多,所以并未能形成统一和团结的力量,起义高潮过后,原吐蕃帝国辖域为各地的豪强割据,甚至有数百家之多。

如果唐王朝当时能抓住此等机遇,或许可以灭掉吐蕃,占据青藏高原。

然而,那个时候的唐王朝也是自身难保。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就在不断衰弱,虽有唐宣宗的“大中之治”,却也只能是给唐王朝续命,而无法拯救这个濒临灭亡边缘的国家了。

跟吐蕃王朝差不多,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成了击垮唐帝国的催命符。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吐蕃王朝爆发的起义,属于是奴隶起义。

吐蕃本部的奴隶起义军号称“邦金洛”,靠近陇右、河西一带,也就是后世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起义军则自称“温末”或者“浑末”。

他们是为吐蕃的“奴部”,主要活动区域在居凉、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等州之间。

这些温末后来主要分为两支,一支被剑南节度使高骈招募,首领鲁褥月率所部进驻大渡河流域,协防南诏。

另一支则迁徙到以凉州为主的河西各州。

这种“温末”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人。

他们原本是汉人,只不过祖先被吐蕃人掳走,成了奴隶,被不断压榨,导致他们有家不能回。

“温末”们在起义之后,投奔唐王朝,只是还得不到接纳,无法正名,恢复原籍,所以他们就干脆破罐子破摔,自称“温末”,成了西北的游牧民族。

昔日,张议潮收复河西后,朝廷所派驻的两千五百人的军队后裔控制着凉州,当时自称凉州(或西凉府)留后,五代之际向朝廷请奏不断,朝廷则授予河西节度使的称号。

历史上,终五代之际,凉州城以及城外若干里均是汉人军户屯垦区,之外则是各异族杂居。

当地军户留后上奏时自述仅有汉人数百户,汉人少而异族多,控制权慢慢转移到当地部落豪族手里。

这一点,从凉州军民竟然会推举吐蕃人折逋嘉施担任河西军留后,就可见一斑了。

“文伯、文素,以你们之见,为使凉州成为我大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等当何为?”

杨骁眯起了眼睛,若有所思。

王朴则是长叹一声道:“主公,若为此,只有驻军、移民,方可成就。”

“驻军还好说,这移民……”

杨骁摇摇头道:“凉州荒芜,多不毛之地,还是戎狄杂居之所,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自发的到此定居?”

“而且,大规模移民,耗费巨大,朝廷也不一定愿意。”

这就是杨骁最担心的问题了。

移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之前在中原发生蝗灾、水灾,导致饿殍千里,遍地饥民的时候,在杨骁的劝谏下,刘承佑把几十万的流民安置到了大明镇。

如此一来,大明镇的汉、党项人口相差无几,基本上杜绝了党项人一家独大的隐患。

长此以往,不出百年,大明镇那边的党项人就会被汉人同化了。

只是,这样的乱世,后汉王朝本身的人口也不多,哪儿来这么多的百姓能迁移到河西、陇右一带定居?

最多是流放一些罪犯过来定居而已。

“主公。”

这时,王朴向杨骁进言道:“属下认为,且不说移民河西之事。”

“现在,主公的当务之急,还是应当选定一位节度使,驻军凉州,以节制河西。”

杨骁瞥了一眼王朴,询问道:“文伯,你可有合适的人选吗?”

“高怀德、卫峥二位将军,皆可。”

“……”

杨骁想了想,便微微颔首。

高怀德是他的大舅哥,卫峥是他的小舅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