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义存天地,光耀定海
第二天上午,陈老西和王有忠两人亲自带着十艘两桅海船,大摇大摆顺甬江到达定海城。
因为有陈志安提前布置,这些船顺利进入城西码头,然后开始装货,两个时辰之后,满载的十艘海船在官船护送下直奔出海。
接下来三天,情况都是如此,十艘船上午来,下午走,很麻溜儿的就将仓库中的两万多匹丝绸全部搬空。
因为有过官府层面确认,因此这批货虽然量很大,也并没有引起定海百姓多大的波动,只是有些商人私下会有一些讨论,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但终究是毫无依据的推测,也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一点儿谈资罢了。
随着这批货消失,热闹的城西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气氛。
而城东片区,却是变得越来越热闹。
华云商贸三千两银子的灾民安置款到位,有了钱的县衙也财大气粗起来,招募工匠开始修缮养济院和两处寺庙,同时调运粮食药品对伤病进行妥善安置,灾民的情绪也得到了一些安抚。
另外城东灾区重建的规划也开始在所有灾民和整个定海百姓之间传播。
县衙已经统计完户主信息,和华云商贸商代表讨之后,正式开始征地。
征地方案有两种。
一是直接用银子买断宅基地,按照地契面积的大小,一次性给足银两。
二是按照地契面积折算,不用付任何钱,后重建之后拿到一套面积小一些的新房。
两种方案各有优劣。
最后统计下来,数据让王云龙都十分惊讶,竟然大部分都选择了直接拿钱,数量约占六成。
这其中的原因县衙官员解释是华云商贸给的钱比市价要高的原因。
东门附近是整个定海城贫民最多的地方,房价地价在定海县一直都最低,但王云龙是按照整个定海县平均地价进行征收,比平日至少高出三成。
另外城东民居大部分面积也不大,若是再压缩近半的地契面积之后,很多人感觉房屋太小住不下,于是便直接选择拿钱出城找地方修建房屋。
对于这种情况,定海县衙也很通情达理,安排附近乡镇接受安置,允许他们择地建房。
得到这种结果,王云龙感觉自己的计划需要更改。
毕竟定海县不是大县,而且又是临海卫城,本来就不算是特别富裕,若是一下多出来四百多套新房屋,要想全部出手怕是不容易,修房修成房东这种事,是最不能让人接受的。
就算以后能够慢慢卖掉,也不符合他快进快出赚大钱的策略。
因此他连夜开始修改方案,将安置房压缩到两个小区,剩下的地方重新进行规划,另外他手上还有一大批生丝没有出手,他干脆将其中一个规划的小区直接转变成工厂,将其修建打造成一个丝绸和被服生产基地。
要把手上这批生丝全部消化完,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如果效益好,以后干脆搞成一个长久生意,远比修房子卖房子划算。
修改完的方案,他再次拿去和刘继祖商量,没想到刘继祖比他还激动兴奋。
定海县也有不少种桑养蚕的农户,每年大量的蚕茧生丝都是被商家收购贩卖到苏杭一带,若是能够在县城开设一家大型丝织厂,不光会提升他治民有方的政绩,另外也能为县衙带来大量的税收,还能解决不少劳动就业,对搞活定海县的经济有巨大帮助。
大明朝廷虽然重农抑商,但商业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特别是苏杭一带,更是因为庞大的丝绸产业造就了整个浙江最大的税源,当地商人和官府都富得流油,不然倭寇也就不会一直把苏杭一带当做常年打劫的对象了。
虽然眼下苏杭一带看起来有些凄惨。
但只要倭寇被击退,当地很快就能再次繁盛起来,因为桑蚕基础太雄厚了,一批蚕茧上市,一两个月时间便会迅速暴富。
为了支持王云龙的安置计划和开设丝绸工厂,刘继祖命令县衙大小官员加快召集人手,开始清理房屋废墟。
过半的灾民在拿到一次性的征地款之后,就拖家带口的离开县城去附近乡镇另谋出路,剩下的灾民,青壮男女、工匠、能写会算的文士,全都被招募参加开发项目。
陈志安也从定海卫下辖的卫所之中,招募抽调了上千人的勾军余丁,按照小旗总旗百户千户等卫所建制,组成了一个临时千户所管理这些人,然后交由华云商贸统一调度。
这批人当中,既有泥瓦匠和木匠铁匠,也有大量会一些技艺的帮工学徒,其余的也都是身强力壮之辈,有一定的行伍训练基础,因此使用起来有若臂使,只需要简单吩咐一句,就能很快完成任务。
因此这批人的加入,一下让王云龙感觉到轻松不少。
另外侯三这段时间也在定海县招募了不少建筑商和工匠民夫,组成大大小小十多个施工队,按照规划的标的开始进场清理废墟。
从丝绸出海交付普陀岛之后,短短不过七八天时间,城东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数千人组成的上百个大小工程队夜以继日的奋战之下,过火的废墟清理就进入了尾声。
大量完整的砖瓦被清理出来整整齐齐堆码在工地,准备废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