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
人,也不能眼看着饿死。
但真没粮食。”
张之极说道。
“哪里有粮?”
杨丰问道。
“哪里也没粮。”
老管家很诚恳地说道。
“北直隶士绅家的确有些,咱们也的确可以联系买,但这年景,他们也不会卖太多,而且他们也没有多少,咱们要是说十两银子一石,的确会有人往这里卖,但卖的只能是从各地百姓嘴里抢出的活命粮。
您养活了京城这些军户,那北直隶各府县就得饿死更多。”
他说道。
“真没有?”
杨丰一副很沮丧的模样说道。
“杨生员,老朽行将就木,人之将死,又岂会骗你,老朽承认的确颇有家财,毕竟近三百年世家,要说没银子的确也没人信。
可粮食不一样。
这东西没法子世代累积,攒两百年的粮食都成土了。
三年陈粮就已经霉烂,但大明这饥荒又岂止三年,到今年已十几年,头几年的确储备充足,但三五年后就已经没多少存粮,到如今也只能说让自家上下不至于挨饿,但要说余粮真没多少,大旱三年,地主家一样没存粮,更何况大明天灾兵祸十余年。不如老朽说几句实在的,一,我劝各家一家出十万,我这张老脸还是有些用,二,各家再各自凑个五千石粮,三,今年种我们那些田的佃户租都免了,四,请陛下下旨,各卫军户今年额粮也不用上交。另外事后陛下再下一道旨与民更始,之前一切都揭过,咱们就当从未发生过。”
张之极说道。
杨丰沉吟着。
人群中一个老军户朝他使了个眼色。
“我考虑考虑。”
他说道。
然后他起身离开。
很快他到了一处僻静地方。
“杨生员,京城粮店其实都是这些勋贵家开的,店内的确存粮不多,他们也怕被饥民抢了,另外京城周围这些勋贵庄子的确产粮不多,毕竟年景的确就这样。但他们卖的最多的可不是北方产的粟麦,南方产的米才是他们手中那些粮店卖的最多的,但冬季无论运河还是海运都不通,那他们卖的米都是怎么来的?”
老军户说道。
“懂了,他们其实在外面那些庄子里都有隐藏的粮仓。”
杨丰瞬间就明白了。
的确,这些勋贵是南北贸易的主力。
他们在南方有宗族,像徐家这样南北各一家的,南方当供货商,北方当销售商是必然的,更何况他们这些勋贵的商船又不用交任何税,甚至可以用控制的卫所军船运输。这个是必然的,别说他们这种与国同休的,就是李三才这样管漕运的文官,也是一样有权用军船给他自己家运货的。大运河一年漕运才四百万石,但南方向京城输送的粮食就不只这个数字了,多出的全是京城粮商出售的,而京城最大的粮商只能是这些勋贵。
他们有一切便利。
不用交税。
房产自己的。
运输有军户。
明朝卫所私役军户后期都已经是标配了,朱国弼娶个姬妾都能让几千士兵排队当仪仗。
种种便利加起来,别人谁能与他们竞争?
所以他们不怕掏银子。
因为这些银子最后还是他们的。
等一切都结束,各家把粮价涨一两,不出三个月,损失的银子又全都回到他们家仓库里了,但他们不想掏粮食,因为粮食撒出去多了以后,他们无法通过操纵粮价再捞回来。
至于免今年租,军户不用交今年的粮,都没什么用。
因为这里本来就没夏粮。
所谓夏粮还是要靠南方运来,但漕运本来就一年比一年少,今年就这局面山东的夏粮别指望了,就算丰收也不会给京城送的,而且也不可能丰收,光战乱破坏就得产量锐减,北直隶同样也是如此。山陕更别指望,陕西都饿殍遍野了,有限的那点税粮是给孙传庭练兵用的,河南更不用说了,开封至今泡水里呢。
最后还是靠南方。
虽然漕运肯定锐减,但他们运到北方的私粮又不是漕运。
漕运越少对他们越有利。
漕运越少,军粮越少,京城粮价越高。
他们真不在乎那点租子。
“但这样的话,搜查的范围就大了。”
杨丰沉吟着。
“搜查是能搜出来,就是得费些时日,各家勋贵的勋庄,兼并的田庄,这些小的们都知道,就是真查的话,他们的粮食存在哪些庄子,这个也一样能找到。
但就是得几天。”
老军户说道。
他们得为今年以后做准备。
他们的田地只有秋粮,还得大半年呢,再说京城军户很大一部分根本就没有田地,还有匠户这些也没有,他们连秋粮都没有。无论分到多少银子,最终也是要被勋贵收回去,之前五两银子一石米,过两个月等杨丰不在京城了,直接涨到十两一石,他们还能怎样?
银子又不能吃。
得要粮。
能让他们撑到秋天的粮。
“他们估计能有多少存粮?”
杨丰说道。
“京城目前有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