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耳目一新的电影
电影的开场是男主小时候的家里,父亲喝着酒对儿子敦敦教诲。
“人生啊,人生这东西……”
“变幻莫测,一切都是概率和机遇,就像在一条小溪中漂着的一根小树枝,让一块小石头绊住了,或让一个小旋涡圈住了……”
为了让电影更容易被老外们看懂,不仅有被精修过得英语、法语双字幕,顾仲宇还给电影加上了英语配音。
很多中文电影往往有一些特别的表达方式或者俚语,这些语言习惯对于国际观众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古装电影。而将这些对白转化成英语配音后,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电影内容,从而更好地欣赏电影。
尽管有些观众会认为原版配音更加符合电影的传统味道和艺术风格,但是《球状闪电》是一部现代科幻片,里面的词语并没有很强烈的天朝文化色彩,所以配音其实也不影响什么。
当然,这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些华语电影就需要保持原汁原味,用中文原音呈现。
有了英语配音以后,即使对中文一窍不通的老外也很容易看进去,虽然对于亚裔还是有点脸盲,但是顾仲宇五官还是比较有辨识度的,所以大家都津津有味看了起来。
《球状闪电》整个电影的上半部分都是充满了悬疑色彩的,特效的场面不多,但是角色间的对话却很有意思,不仅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对白,更是有很多偏学科性的讨论,而且围绕的都是球状闪电这一现实生活当中就存在的物流现象,让很多影评人和观众都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如今这個时代,这样的科幻电影其实已经很少见了。
今年是2012年,超级英雄电影还没有独霸市场,但是已经有这个苗头了,好莱坞的其他类型片生存空间开始被挤压,越来越看重特效,从而忽视了剧情和内涵。
在每天都在讨论着未来、讨论着人类可能面临末日的2012年,科幻电影却显得有些乏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科幻作为一种元素,已经在电影(特别是商业大片)中变得泛化甚至泛滥了。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超凡蜘蛛侠》《复仇者联盟》甚至《谍影重重4》《007:大破天幕杀机》等商业大片中到处充斥着科幻的内容:《黑暗骑士崛起》中超帅的蝙蝠车和蝙蝠飞行器、《超凡蜘蛛侠》中能改变人体DNA的药剂、《复仇者联盟》中的超级飞艇、《谍影重重4》里能控制人的精神和行为的药物。
但参照标准严格的IMDb网站,这些都只能算奇幻/动作类型的电影,而非标准科幻片。
科幻元素的泛化情况早不是新鲜事,像最近几年泛滥的超级英雄电影中,绝大多数都含有科幻元素。科幻元素的泛化,一方面说明科幻电影影响力巨大,科幻已经成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常用手法之一;另一方面,它也让观众对“科幻元素”越来越麻木,很多科幻创意都由此变成俗套,随处可见,没有新意。
当年《星球大战》中密集出现的科幻元素曾让观众兴奋无比,而今,机器人、死光抢、太空旅行、超能力、外星入侵者这些科幻概念很难再刺激到观众了。
商业大片的科幻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科幻电影的独特魅力,让科幻元素往往变成点缀和噱头(例如诺兰的蝙蝠侠系列)。这样,以科幻作为主打的商业片就不得不把科幻元素、科幻概念用到极致,不断夸张、放大,制造刺激更强烈的奇观来吸引观众。
当代科幻商业大片其实在思想和视角上的不足,它们缺乏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科幻电影中的那种锐利、大胆、偏执甚或是狂想。所以如今的科幻商业片总显得四平八稳,难以细细咀嚼回味。像《第三类接触》《纽约大逃亡》《怪形》《妙想天开》这样奇异的科幻电影,现今很难看到了。
而《球状闪电》带给人的感觉则截然不同,电影中所表现出的蒲宁式的浪漫与怀恋,牺牲与崇高、民族主义的强烈自尊、对工业化的见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义无反顾,这些都是现在流水线科幻片中很少见到的东西。
电影的底色和基调也慢慢呈现了出来,那是主人公和作者的童年,那是华北的永远灰黄的天空,火柴盒形状的居民楼,堆着杂物的大院,朴素的生活与温暖的记忆,还有那些逝去了却又似乎不曾离开的故人。
这种底色之上,是西伯利亚酷寒的冰原和广漠的风,被遗忘的前苏联科研基地,林间小屋温暖的火炉,坐在火边的老科学家苦笑着咀嚼苏维埃曾经的梦想和大厦崩塌的酸涩。在所有这些意象之间默默回响着的,是人的命运,是战场上的杀人蜂!
随着电影进行到沙漠基地实验的时候,球状闪电这一神秘现象也逐渐解开了面纱。
球一样大的电子、独立于我们世界而存在的宏宇宙、介于生与死之间的量子态,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作为嘉宾的莎莉兹和小李子,也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全神贯注的投入到了电影之中。
作为演员,他们更加专业,看出了这部电影和好莱坞科幻片的不同之处,也很认同男女主那为了求知可以赌上一切的探索精神。
坐在前面上的顾仲宇,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