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 无为?无‘围’!天再旦?
灵明,
是觉,是缘,是万物之根,是众妙之门。
是空,是无,是随心所欲,是逍遥无待。
因为突破化神境界的黑色劫雷湮灭掉了身躯,历青锋却觉得好像就此脱去了一切的束缚一般。
在觉察到只剩下那个我之所以被称之为我的‘我’的时候,历青锋忽然间便有了一种大彻大悟。
道德经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句话从前历青锋也不明白。
直到此刻,他才忽然生出许多感悟,对此有所理解了。
以此刻的历青锋看来,无为的为,其实应该读作第四声,而不是第二声。
第二声的无为在一般情况下极为容易被误以为指代的是什么都不做,于是认为道家的无为理论是消极避世。
可当它被读作第四声的时候,无为的意思其实就是不带有功利性的目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就是没有功利性目的的时候,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而一切功利性的目的皆因凡俗的身躯而起,按照佛家的理论则是因为色身而起。
最早是因为人要活着就必须要填饱肚子,必须要解决吃喝拉撒的问题。
在解决温饱之后,则会因为肾中真阳动而思繁衍之事,也就是饱暖思淫欲,再然后为了不使身躯劳苦而演化出繁琐的规矩规则,务必使得自己站在规则之上,让规矩之下的人一个人承担十個人的生存所需,从而可以享受到一切可享受的东西,满足一切因为五脏六腑而诞生出来的七情六欲……
所谓的无为(第四声),便是要去掉这些本不应该存于灵明之中的这一切功利性的目的,一切为了这副臭皮囊而诞生的欲望。
当然,无为的为依然可以念作第二声的为。
只不过……这却不是站在‘我’的主观之上的无为,其中的为应当被理解为一种被迫的行为加身,以至于积年累月之后这些外来的‘为’固化为自己都不自知更无法去改变的习惯。
小孩子天真纯澈,几乎任何一个小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是白纸一张,但小孩子会去崇拜他人,会无意识的模仿他人。
比如绝大多数家庭健全的孩子,很小的时候都会认为自己的父亲就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孩子会去崇拜父亲,然后下意识的去模仿其父亲的一切……这种模仿,就是一种被动的为。
即是他人的行为刻画到了孩子这张白纸之上。
而孩子崇拜的人也绝不止父亲一个,孩子崇拜的人会逐渐变化,甚至就算是他不崇拜的人,也会以其人的‘为’刻印在他这一张白纸之上。
人所接触的一切客观世界的存在,所生活的环境中的一切,都会不知不觉的在人的灵明之外刻画上一重‘为’!
当这种‘为’还不够多的时候,小孩子会有科学家、数学家、大将军等等纯真的梦想,可随着这种被施加的‘为’越来越多,灵明被一重重迷雾一般的‘为’所遮蔽之后,人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初心‘灵明’,以至于很多二三十岁的人会再也想不起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本来千差万别的孩子,一个个的也就都在相同的环境互相叠加的‘为’之下,变成了拥有着大抵相似的‘三观’的人。
就如同历青锋前世,太多的人被浓厚的‘为’塑造得以为自己也是要按部就班的读书、毕业、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一旦到某个时间点没有结婚、买房便会焦躁不安。
那厚重的‘为’压得每一个人都喘不过气来!
甚至,在历青锋看来,这第二声的无为的为,其实可以被理解为‘围’!
围墙的围!
一重重的围到了本心灵明之上,直到自己再也看不清自己的本心……
而损之又损,就是去掉这样的‘围’,也是去掉第四声的‘为’,重新真正看见自己的本心灵明!
从而无‘围’而无不为!
历青锋在思索之间,周遭黑色之中有看不见的波纹一圈圈的荡漾出去。
他依然在沉思之中,
“该说……不愧是道德经的内容吗?”
“前世的诸子经典不愧是经典,一句话便可蕴含万般道理……只在于你能不能悟出它所蕴含的道理。”
“无为(第四声)也可……无‘围’也可。”
“其实孟子已经将之讲得很清楚了,就是反求诸己,只是人们依然不明白,依然是孟子长叹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王阳明又费尽力气将其讲得更加通俗易懂,可人们还是不能明白……”
在此刻虚无一点灵明的状态之下,历青锋只觉得自己此刻的状态抵达了前所未有的‘清醒’。
又或者说是抵达了佛家所说的‘觉’,道家所说的‘○’,儒家所言的‘诚’,亦或是王阳明费尽力气进一步阐释的‘不动心’。
又或是历青锋此刻认定的‘一点灵明’!
也是同时,随着金丹碎裂,历青锋的虚影灵明在彻底融合了金丹物质之后,开始重新塑造其身躯来。
感受着自身四肢百骸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历青锋知道,这是他在筑造真正的超凡之躯。
真正意义上的‘蜕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