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阵地组成
尽管如此,根据鬼子的作战特点,22兵团还是特别强调了对于侧翼的保护、进攻渔阳的72军对于73军后方的保护。
我们总是认为穿插战术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法宝,其实鬼子的进攻作战特别喜欢穿插,这也是他们的作战特点。他们在正面攻击的同时,经常会派出有力部队插至防御部队的侧后位置,对于守军发动侧后一击,或者在守军撤退路线上伏击守军。
抗战时期,很多中国军队正面还能顶住日寇的进攻,但是往往被这样的穿插到侧翼的鬼子击溃,或者在回撤途中遭到伏击而出现重大伤亡。
为了避免被鬼子从其他方向穿插过来,守军除了工事防御外,还设置了大量的埋伏阵地,准备伏击鬼子迂回穿插的部队。
除此之外,还要采取各种侦察手段,尽量判断清楚敌人的意图。
比如不间断的航空侦察、通信部队对鬼子无线电台24小时的侦听、谍报人员对于敌人指令的搜集等,除此之外,就是最原始但也许是最有效的情报搜集方式:人民战争。
哪怕是荒废已久、人迹罕至的甚至是近乎无人知晓的山间小路,也都派驻了民兵和动员起来的老百姓组建的警戒哨与路卡,他们严查每一个过路的行人,并且将各种可疑的信息上报。
鬼子如果想从其他地方绕道,必然要派出侦察兵进行道路勘察,但是他们派出来的侦察兵,人少往往会被神龙国军民击毙或者俘获,但如果人多一发生交战,又会暴露目标,反而招来更大股神龙国军民的围剿。
而且鬼子的侦察兵,基本都是脚盆鸡国人,往往很容易就会被识别出来。
而为了识别是不是敌人,这些民兵听口音,问问题,甚至让人家脱了衣服脱了鞋检查,这样的方式很难有漏网之鱼。
各兵种任务分配完毕后,各分队依据地形选择了防御要点。
这一带的地形为丘陵地带,其间散布着村庄。此时村庄内的老百姓早已经撤离。
之前在冀中根据地的作战中,部队往往选择村庄作为防御支撑点进行抵抗,那是因为当时根据地的村庄,都是经过堡垒化加强,修建过工事的。
外部有围墙,内部有地道,甚至还储存有作战物资、埋有通讯用的电话飞线。
但是冀东这一带,长期以来属于敌占区,甚至沦陷时间已经超过了十年,村庄被摧残的不成样子,缺乏固守的基本条件。
故而部队就选择地势险峻、周围海拔最高的丘陵作为防御要点坚守。
各要点之间呈三角形、梅花形、菱形等多种形状配置,确保形成交叉火力并能够互相掩护。
尤其是强调要少摆兵,多屯兵,留够预备队。
军以一个师(三分之一)兵力作为预备队,各师也要以一个团作为预备队,以此类推,不能低于三分之一的预备队比例。
之前72军在渔阳外围的战斗中,采取的少数部队坚守、反复夺取阵地的战术也被提上了这次的战术原则,对于一些非必须坚守同时又无险可守的地带,也仅以少数兵力进行防守,如果丢失则采取集中火力杀伤敌人,反复争夺的战术。
此次防御战,73军是以两个师为第一梯队,一个师作为预备队及第二梯队的。到每个师也是如此,以两个团作为第一梯队,留一个团作为预备队兼第二梯队。
同时组建了反坦克、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预备队。
军一级以师级单位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在师一级自然是以团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而具体到团里,则仍旧采取倒三角的方式,将两个营摆在前面作为第一梯队。
在两个营并排的第一梯队后面中心结合地带,设置了团炮群。
设置在这里,更有利于支援到两个营的战斗,同时后面的预备队营,可以及时前插到炮兵阵地前面支援两个营及关键时刻掩护炮兵。
炮兵中心为高射炮(高射机枪)阵地,负责掩护整个团阵地。
高炮阵地外侧为预备队负责的伏击阵地。
在团级阵地的后面,即是师炮兵群。
师炮兵群同时为两个第一梯队团提供火力掩护,同时在后方还有师炮兵群,这个炮兵群主要任务是压制对方远程炮兵、提供对地后续梯队的遮断任务。
整个防御阵地就是这样环环相套、大小相容,从班组阵地到军师都是互为犄角、互相掩护、有防御纵深、有防守宽度的密集防线。
这个防御阵地的构成,是以防御敌人地面进攻为主的,没有过多考虑防空袭,更没有做防敌空降的布置。除此之外,跟三四十年后的防御阵型没什么大的区别。
在火力配置上,以反坦克为主的远、中、近相结合,曲射直射相结合,明暗火力相结合,正射与侧射、反射相结合的地面防御火力配系。
其实鬼子的装甲部队很是孱弱,根本没必要以反坦克为核心。之所以如此布置,是为了让部队更习惯于以反装甲力量为核心的防御阵型。
因为刘子龙已经把目光瞄向了未来与鹰酱、毛熊的战争了。
火力打击的任务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阻敌接近、展开和破坏敌人的进攻准备
在接近敌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