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佐命二臣之王峻2
后来,郑仁诲隐居在太原老家。刘知远坐镇河东的时候,郭威经常到郑仁诲家串门,两人常常彻夜长谈,每当郭威向他请教问题,他总能对答如流、头头是道,郭威非常敬佩他,认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
刘知远称帝后,任命郭威为枢密使,郭威立刻将郑仁诲召为自己的幕僚智囊。包括郭威平定河中的时候,很多策略都是出自郑仁诲的谋划。
郭威称帝后,对郑仁诲屡屡提拔,先为客省使,再为枢密副使。日后郑仁诲还继续升迁,但截止此时,我们已经看出了端倪,“枢密副使”,郭威用自己的嫡系军师来制衡王峻。
李重进
郭威的外甥,全剧终。
向训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间的繁华。向训的青少年时期,文雅的说法是“倜傥负气”,喜欢行侠仗义,用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不务正业、经常打架斗殴。在二十岁那年,他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找个大哥,跟着混。
当时,刘知远坐镇河东,正招兵买马、聚草屯粮,于是向训欣然背起行囊,来靠刘知远的窑。
向训非常懂得面试的基本礼仪,为了给领导留一个好印象,向训精心打扮一番,衣装革履沐浴更衣,他本来长得就又高又壮,相貌英俊,再经过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地收拾,简直就是小鲜肉,于是,他就被一帮歹徒看上了……
歹徒倒不是要劫色,他们是要劫财,因为他们断定眼前这位大帅哥一定是富家公子,富二代。歹徒一路尾随,想找个偏僻无人的荒山野岭,就是那种山清水秀,唱起山歌来也不足为奇的地方,图财害命。
向训觉察出了异样,于是就在半路途中(石会关)把仅有的一头驴卖掉,买来好酒好肉,孝敬地头蛇,请求他们保驾护航。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当地的带头大哥答应了他的请求,派几名手下陪同向训,终于有惊无险地抵达了太原。
当向训满怀激情地向刘知远推销自己才智的时候,却碰了一鼻子灰,不知道是政治立场存在偏差,还是他的垂直深度没有获得充分认可,总之,据《宋史》记载,“以策干汉祖,汉祖不纳”,不过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向训虽然没有得到刘知远的垂青,却意外引起了郭威的注意,于是郭威将他留在自己身边,时常深情告白、促膝长谈。
“客于周祖门下”,从此成为郭威的心腹。
郭威称帝后,将向训提拔为宫苑使。宫苑使,纸面职务就是管理皇宫后花园,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嫡系专席”,如同“宣徽使”、“皇城使”一样,品级不高,工资待遇不高、工作职责不重要,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皇宫,所以又必须由值得信任的同志来担任,通常都是由皇帝的“元从”亲信、嫡系心腹来担任。
向训先被任命为宫苑使,后又被任命为皇城使,河东刘崇南侵时,向训以少胜多,歼灭三百多人、生擒一百人,重挫河东军锐气;随后又以总监军的身份参与了平定兖州慕容彦超的战斗。
平定兖州后,向训又被调往陕州,协助郭威控制西部枢纽。
在郭威的嫡系团队中,最被提拔重用的,就是他的养子柴荣。
准确地讲,现在我们还应该称呼他“郭荣”,在五代末期,因避讳等种种原因,很多人都会拥有两个以上的名字,比如向训,后来因避柴宗训的讳而改叫“向拱”;避柴荣讳的李筠(李荣);避郭威讳的郭崇(郭崇威)、曹英(曹威);避刘知远讳的赵上交(赵远)、折从阮(折从远);避石重贵讳的杜威(杜重威)……
另外五代时期流行的养子风气,也使得很多人成了“三姓家奴”。柴荣就属于这种情况,他是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早年被郭威收做养子,故而冒姓“郭”,等他日后做了皇帝,才改回“柴”姓。
本书的原则是从众,跟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即以其最广为人知的那个名字来称呼他,
由于郭威的子嗣均在萧墙之变中不幸罹难,所以养子兼内侄的柴荣,就日渐受到郭威的青睐。在郭威南下“清君侧”的时候,担任魏州留守重任的,就是柴荣。一般来说,首都或革命大本营的留守是皇位继承人的专属岗位。
郭威入汴后,立即将柴荣提拔为澶州节度使,如今的澶州已经成为对辽关系的重镇之一,直到北宋时期,中原与契丹的前沿阵地早就从定州、镇州向南推进到了澶州,所以北宋时才有个著名的“澶渊之盟”,而不是“镇定之盟”或“幽云之盟”。
郭威对嫡系侵袭的提拔,引起了王峻的强烈反弹。
王峻的反弹也比较粗暴,他直接提了两个人——端明殿学士颜衎、枢密直学士陈观,让他俩接替宰相李毂、范质。
“枢密直学士”望文生义就知道是枢密院的编制,归枢密使管理,而“端明殿学士”则是后唐明宗时期设置的,负责为皇帝翻译奏章,当时申请设置端明殿学士的人,是权臣安重诲,而他当时的职位就是枢密使。
现在,枢密使、同平章事王峻,提名端明殿学士、枢密直学士为宰相,替换郭威提拔的李毂、范质,很明显就是用自己的党羽替换皇上的党羽。这一波操作毫无技术含量。
郭威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