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平定三镇
当赵思绾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曾经去退休的禁军将领李肃家谋职,想在将军府上谋一份奴仆的差事,混口饭吃。李肃将军对他进行了面试,当场就得出一个结论,说这小子将来一定是个叛徒!理由是他“目乱而语诞”,大意是赵思绾眼神飘忽不定,言语荒诞。
相由心生,口乃心之门户,目为心之使。求职时,面试主要考察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人品修为。看一个人讲话时的眼神、表情,以及他讲话的内容,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学识修养。
李肃在当年就断言赵思绾日后必然是个大祸害,就像诸葛亮断言魏延一定会叛变一样。于是,李肃就打算把他拒之门外。
这位李肃是“治愈大师”张全义的女婿,他的妻子张氏劝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既然你知道他是个贪鄙奸邪小人,就不要这样无情无义。”
“那依夫人之见,该做如何打算?”
“拒是要拒的,但要多给他一些金银绸缎,好言劝慰。”
“有道理!”
于是,李肃就给了赵思绾一笔丰厚的巨款,“抱歉,庙小容不下高僧,池浅藏不住蛟龙。请您另谋高就吧!”
当赵思绾占据长安时,李肃就住在长安城。赵思绾屡次登门拜访,向李肃叩头行礼,感谢他当年对自己的恩情,对李肃毕恭毕敬,执礼甚恭。
李肃回头跟妻子张氏说:“这小子三番五次地前来拜见,甚是恭敬,我看他是打算请我出山做官,当他的政治花瓶。我宁可去死,也绝不与叛贼同流合污!”说完,就要悬梁自尽。
张氏赶紧抱住他,“与其自杀,还不如劝他回归中央,既能救自己一命,也能救他一命,也为国家做了一件大好事,何乐而不为?”
“有道理!”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贤惠的女人。
李肃找到赵思绾的幕僚陈让能,二人一拍即合,陈让能也一直想劝赵思绾回归中央。
陷入困境的赵思绾如一只迷途的羔羊,又想叛逃后蜀、又想负隅顽抗再观望观望、又想投降朝廷……
他正想求恩公李肃给指条明路,李肃与陈让能就如天使一般,出现在他人生之路的十字路口上,陈让能为他分析利弊:
“您与后汉本无深仇大恨,不过是因为您是赵匡赞的部下,而赵匡赞和他父亲赵延寿都受了契丹人的伪命而已,这是赵氏父子跟朝廷的事,跟您有啥关系?您当初只不过是惧怕受到牵连罢了。
现在朝廷三个战场同时开花,压力山大,如果您在这个时候幡然悔悟,表示归顺,那么朝廷一定不会亏待您,倘若执迷不悟,恐怕只有等死的份儿了。”
赵思绾听得是频频点头,认为很有道理。
这时候,围城部队也知道了赵思绾的军队粮食断绝,靠吃人度日的窘境。主将郭从义也派来使节,游说赵思绾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赵思绾终于答应了投降,派使节去汴州觐见刘承佑,表示自己愿意投降归顺。
和平解放长安,善莫大焉!刘承佑非常高兴,当即任命赵思绾为华州镇国军留后,任命其部将常彦卿为虢州刺史,并且特别恩准他们不必先来汴州谢恩,直接去赴任就行。
让叛将移镇,离开革命根据地长安,同时分化其嫡系势力,这是受降的一般操作。让他们直接赴任,不必来京师,也是为了安抚他们的情绪,表明朝廷信任他们,没打算用鸿门宴解决问题。
这个条件比较符合赵思绾的预期。
双方自5月开始谈条件,直到7月3日,赵思绾正式解除了武装,出长安城,跪接刘承佑的赦免诏书。
郭从义接管了长安城南门,把赵思绾送回城里,让他收拾铺盖卷,体面地滚蛋。
赵思绾提出要归还他的贴身警备部队(牙兵),郭从义答应了;
赵思绾提出要归还牙兵们的武器铠甲,郭从义又答应了;
赵思绾提出要晚几天走,因为还有好多琐碎的事要安排,郭从义还是答应了……
就这样,郭从义答应了赵思绾提出的一系列违反原则的非分要求,只为向他表明朝廷的诚意。
而赵思绾在忙什么事呢?贼不走空,既然要走了,他就要把能带走的全带走,他公开纵兵劫掠,大肆洗劫长安城百姓,要榨干长安人民最后一滴油。就因为忙着洗劫百姓,出发的日期竟然被一连改了三次,还是拖延着不肯走。
7月9日,赵思绾手下一个名叫曹彦进的秘密向郭从义报告,说赵思绾打算在7月11日半夜,率领五百嫡系部属连夜逃往后蜀。
次日清晨,郭从义再次催促赵思绾上路。赵思绾回答说要等到今天半夜再走。果然与曹彦进说的时间节点相同。
在此之前,郭从义已经向总司令郭威汇报了长安的接收过程,特别是强调了赵思绾的犹豫推诿,并向郭威请示,如果他坚持不上路,我们是不是可以帮他上路。
郭威回复,让他便宜行事。根据实际情况,看着办吧,灵活掌握。
于是,郭从义跟监军王峻率部进入城内,先控制各个城门,再在总部大楼里摆下宴席,说是为赵思绾饯行,通知他来赴宴。然后将赵思绾及其得力部将常彦卿等党羽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