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明军二十多万,瓦剌就两三万。十打一,总能赢。 他并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此时用二十多万大军在赌博,进行一场极度冒进的军事冒险。 王振恰好能找到理由,不管理由多离谱,为皇帝反复改变撤退路线找到了借口。 当然,这绝非说王振没有过错。 他自愿做朱祁镇手中的魔刀,平时作威作福,战时将二十多万大军的性命视若无物。此人之恶,不容洗刷。 对此论点可能有些观众会不认同,没关系,我们求同存异。 即便撤退路线的选择目的存疑,结果都是朱祁镇与王振极其不做人的行为。 没有实力,仅凭着一己喜恶做出决策,对大明国运毫不在意,更对二十多万的大军生死视若无睹。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朱祁镇正统十四年的御驾亲征,违背了自古以来的行军用兵之道,其结局注定走向了覆灭。 八月初三从大同撤退,中途任意改变线路方向,导致军队被反复折腾。 在人疲马乏之际,八月十二日,大军抵达了雷家站。 雷家站地势开阔,与此前途经的狭窄山沟不同,永定河从其侧流过。这种地势便于大部队展开,适合放开手脚打一场决战。 十三日清晨收到了消息:"宣府谍报虏众袭我军后"。 朱祁镇收到瓦刺军出没在后方的消息,派出了吴克忠领兵去断后。大军主力却没有加速撤退,而是驻扎在了原地,一直等到了晚上。 此处就奇怪了。 如果撤退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回到京城,那就该加速行军,但在雷家站居然停留了一个白天。 更是验证其主要目标不是回京,而是希望半途奇袭瓦刺,但被奇袭的是大明军队。 天色将晚时分,传来了消息,白天派出去的那支队伍战败覆没。 不甘心,又加派了朱勇与薛绶领兵四万去支援。援军途径鸥儿岭,被埋伏的瓦剌军 伏击,再次无一生还。 夜间,这个坏消息传回,是又一次覆灭性失败。 惨败接连而至,如同一次次晴天霹雳打击着明军。军心岂会不动荡,士气岂能不低迷。 这是一场没有准备好的出征,途中被反复折腾,更没有一次好消息能让人心振奋起来。 八月十四日,大军就是在极度的消沉中抵达了土木堡。 天还没有黑就原地驻扎了下来。土木堡地势高没有水源,为什么不继续前行? 《明史纪事本末》说:“众欲入保怀来,以王振辎重干余两未至,留待之。” 《明英宗实录》说:"至是,振以军失利,慙患,即止于土木。地高无水,掘井二丈余亦不得水。” 两本文献记载不一,但都提到了王振做出了留驻原地的决策。 朱祁镇必是没有反对这个想法,让大军挖井原地解决用水问题,哪里料到一滴水也没有挖出来。 当时已然入夜。以明军的状态,不到万分危急不会再连夜赶路。 岂会料到危险在迅速靠近。夜晚,也先率瓦剌主力突袭了附近的麻峪口。 八月十五日,两三万瓦刺军在外围将明军二十多万团团围在土木堡之内。 此时,大明军队滴水未进十二个小时,虽然身心俱寂,但还没到极限。只要能稳住别乱,以人数优势未尝不能突围。 哪想瓦剌方面派人和谈,朱祁镇就信了,签订了文书让使者送回。 随后,瓦剌军撤退。 朱祁镇与王振都认为和谈奏效,放松了下来,宣布拔营去取水。 明军闻令,一众出发,此时想的就是快点喝到水。不料瓦剌军折返回来,从四面八方猛攻,突袭反杀。 作战部署,最忌反复无常。 从七月十六到八月十五,二十多万明军被没有定数的军令反反复复折腾,早就犹如被拉扯到极限的弦。③ 此时,瓦刺军的反杀给了重重一击。 哪怕有着一比十的人数差异,但也足以让似紧绷之弦的明军轰然溃散。 混战即起。 以少对多的战局再次出现,却不似二十一年朱瞻基时期以三千人战胜一万兀良哈军队。 这次被屠杀的是大明。 随行的大明重臣奋力顽抗,奈何军心已散,大军全线崩溃。突围无望,终是惨死土木堡。 土木堡之战,将大明从官员集团到主力军队的精锐全部一网打尽。 如此惨烈的死亡,让大明文治武功出现了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