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r> 赢政望着镜面,仿佛看到了多年前荆轲携藏着匕首的燕国地图来到大秦。 不过,这次匕首不是刺向他。 不知在另一个时空是否有明朝君臣能看到水镜?如有,那等会必定被一扎一个准。 水镜继续着: 【宣宗元年八月,朱高煦反。 宣宗元年九月二十一日,朱瞻基率两万先锋军亲征围了乐安州城。很快,朱高煦就自知不敌投降。 这场叛乱平定得很快,前后不到两个月,而朱瞻基一方几乎没有伤亡。 藩王被平定后,朱瞻基在位十年与民休养生息,开创仁宣之治。他曾经三度在北部巡边,其中一次猝不及防与兀良哈部万人骑兵狭路相逢。 元朝被明灭后,残部退到漠北逐渐分裂成互不统属蒙古三部,即鞑鞋、瓦刺与兀良哈。兀良哈在洪武帝时期归附大明,后来在靖难之役中助力朱棣,但对大明远远谈不上忠诚,而是臣服于强者。 当鞑鞋强盛起来后,兀良哈充分上演骑墙技术与之勾连,然后就被五征漠北的朱棣给收拾了。 被打一顿就安分几年,可等朱棣去世后,它又蠢蠢欲动。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宣宗三年,两拨人马撞了正着。大明仅有三千人,兀良哈却有一万人,遭遇战一触即发。 人少又有何惧,自古以少胜多之战也不少。 朱瞻基以其出色的军事素养,以风驰电掣之势挫兀良哈。此战完胜,打得兀良哈足足安分了十多年,更是震慑蒙古各部。 不愧是少年就随祖父朱棣出征漠北,朱瞻基有些马上安天下的真本事在身上。 又得父亲朱高炽在文治上的本领,推行休养生息之策,让大明的民生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期。 休养生息意味着要暂停大力用兵,这让宣宗决定缩紧边防。 当时,兀良哈被打残,而瓦刺与鞑鞋互斗不休,大明似乎没有必要再投入进攻式的北防兵力。 他下诏,停止奴儿干都司的造船与巡视等工作。 另外放弃驻守开平卫等诸多卫所,这样的政策让大明不再继续主动出击迎战蒙古诸部。 两百多年后,《明史纪事本未 ·设立三卫》回望这段历史决策,评价:"弃地盖三百里。自是尽失龙岗、梁河之险,边陲斗绝,益骚然矣。" 不论后世怎么评价,朱瞻基当时做出如此决策。 登基后,他以宽河之战震慑了蒙古,那么进攻式防御先停一停,发展民生经济为重。 朝政上,他完善了内阁制度,阁臣们更多参与到的政务决策中。同时,他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水镜前。 朱元璋与朱棣呼吸一滞,不由身体前倾紧盯镜面,什么决定? 咕咕太懂欲抑先扬。 那些文治武功被描绘得越美好,大明的欣欣向荣越是触手可及,就越令人感觉不安在逼近。 天空中,乌云悄悄凝聚。 别看现在晴空万里,但不知何时就会黑云摧城。 水镜: 【朱元璋曾经下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他严禁宦官参与政事,不允许太监和朝臣有过密接触。 朱瞻基彻底打破祖训,设置了内书堂,让翰林学士教宦官们读书。太监们变得有文化了,能帮着皇帝处理私人文件,极大增大皇上的办公效率。 这会带来什么危险吗? 历史上,东汉与中晚唐给出过经验教训。 朱瞻基清楚他正在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吗? 或许知道,但不在意。哪怕是魔刀,也是能被人操控的。他认为能用好这一把魔刀,恰似赵高在赢政手下不敢作乱。 宣宗之治稳步推进着,暂停数年的下西洋又搞了起来。 当时郑和已经病逝,宣德九年,由王景弘接任,第八次向西洋而去。 当时,朱瞻基三十五岁,正值壮年。 个人推测他接下去可能实施的施政方针。 朱瞻基懂军事,也懂文治。 或许,等海上朝贡逐步恢复,大明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有人又有钱。那时再向北扩大防线,将内斗两败俱伤的瓦剌与鞑一并拿下。 推测只能是推测。 下西洋的宝船未归,宣宗十年,朱瞻基猝然驾崩。 死了。 朱瞻基英年早逝,仅仅三十六 岁,死得比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要早。 此时,太子朱祁镇八岁,冲龄即位。 对于朱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