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各方反应!
沈婳要的只是地盘,她不会为难那些官员。
当然,她也不会继续留任。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不是天子不想用老臣,而是为了稳妥。
古代通讯、交通等都不发达,想要更好地上传下达,就必须确保“执行人”的忠诚度。
如果执行人不够忠诚,或是有自己的小盘算,沈婳这地盘打下来,最终也要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吴将军,组织所有投靠本殿下的人进行考核。不管是娘子兵,还是读书人,只要通过考核,就有机会参与县令的选拔。”
“还有衙门里的主簿、县丞、典史等佐官,也要经过考核。有能者居之!”
大盛朝已经有了科举选士,且已经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世家依然势大。
世家或是权贵推荐,也依然是朝廷选拔官员的另一个主要途径。
沈婳觉得,她虽然也有跟当地豪族的合作,但,选拔人才什么的,还是要靠考核。
左右她现在只有一个利州,治下也只有三个城池,完全可以按照她的想法,一点点地“尝试”。
豪族推荐?
可以,但推荐过来的人,也要进行统一的考核。
考核通过者,才能进入到下一步的任命环节。
不考试,直接当官?
对不住!
在她万年公主的治下,绝不可能!
“……是!”
吴庸略惊讶。
他没想到,公主竟这般推崇“科举制”。
要知道,大盛的几代皇帝,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科举选士。
可,一百多年下来,世家的势力依然强大。
更可悲的是,最早由高皇帝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寒门人才,经过一百年的发展,也已经形成了新的世家。
这些曾经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当自己占据高位后,也开始大肆搞“推荐制”。
或是结党营私。
老的世家还盘踞朝堂,新的门阀便已经初具雏形。
所以,一百多年过去了,朝廷上还是科举与举荐并存。
公主这态度,似乎更重科举啊。
推荐?当地豪族?
想到这些,吴庸试探性的说道:“公主,除了考核,还要不要接受几大家族的举荐?”
沈婳转过头,看向了吴庸。
她刚才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啊,所有人都要考试!
有能者居之!
又不是“被举荐者”优先!
吴庸不是个听不懂人话的人啊。
这位可是老狐狸,根本不用“明说”,只是委婉地暗示,他都能听得懂。
除非——
“吴将军,你是想说,此次我们成功拿下利州,郑、陈、黄等几大家族也都帮了忙?”
这些豪族们,本就是龙门寨的合作伙伴。
如今,又帮着沈婳在城中做内应。
确实有些功劳呢。
而按照“有功必筹”的原则,确实应该给几大豪族分润些好处。
比如让他们的子弟进入到衙门中,得个好前程。
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瓜分胜利果实了。
然而,沈婳却不会以这种方式“酬谢”。
原则就是原则,绝不容打破。
而沈婳的原则就是任命官职的时候,先考试,再审核,继而综合考虑后,进行任命。
若是连第一步的考试都通不过,即便是“熟人”,也不能走后门!
再说了,此次利州的事儿,几大豪族确实帮了忙,但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说句不好听的,郑、黄等几家更像是四九年才加入,有他们,没他们,都不会影响大局。
沈婳布局这么多久,准备又是如此的充足,就连利州刺史都绝望到要带着家小逃走,就算没有几大豪族的帮忙,也照样成功。
沈婳不是过河拆桥的人,而是觉得,就几大豪族给予的“帮助”,还不足以让她打破原则。
“他们给予了帮助,我会给他们记功,在其他方面予以回馈。但,官员的任免,不可以用来做交换!”
“吴将军,我治下的地方,所有的官员、小吏等等人员的任免,都需要考试。”
这个是没有后门可以走的。
因为关乎到沈婳地盘的安危,以及她的思想能否得到延续。
沈婳不敢说自己要打破旧规则、旧世界,但她会坚持自己的新想法,努力建设一个新世界!
而这,就先从利州,从利州官员的任免开始吧!
……
“利州被难民围困,利州刺史舍弃官衙,带着家眷逃走了?”
“利州已经被万年公主所占据,自此后啊,利州又要改姓‘沈’喽!”
“大盛复国了?就在利州?”
很快,诸如此类的消息,便迅速在各个州郡流传开来。
各方人士,听到这些消息,反应也都是不同的。
蜀京,行宫。
在“西巡”的沈氏皇族中,选了一个元安帝的侄孙子,拥立为新君。
“大将军”冯龟年日子过得还算惬意——
名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