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新军备彻彻儿山初露峥嵘
爽。后来明军以火铳结阵三段击相持。此时蒙古骑兵只能射一轮箭了。再多就是给火铳送靶子了。
不知道为什么,蒙古人就是迷信这种战术。果不其然,对面索林帖木儿已经拍出来五个千人队向燕山卫中军冲击过来。燕山卫的大车刚刚打横过来,各个总旗、百户、把总大呼小叫的让手下士兵就位,大车后面有大量的民夫在帮士兵装弹。他们穿着张璟让基地定制的防爆服,前胸的插袋都插有亚克力的甲片,头戴防爆盔。腰间还有一把腰刀,关键时候要上去割人头的。这帮职业农民从来没有穿过如此好的装备,个个感觉自己能和战兵一试高下。战兵的札甲和铁臂手和勇字盔加亚克力面罩的防护力则更高一筹。
大地在颤抖,地上的小石子在欢乐的乱蹦。马蹄声早就变成了轰隆隆持续的击打在军阵中战兵们的心头。基层军官们抽出腰刀声嘶力竭的维持着军阵的稳定。而中军的望楼车上,哨兵在吊豆上拿着望远镜看着早先标记好的标尺。当蒙古人的马队接近到一里的时候开始报告:“接敌距离两千尺!一千尺!五百尺!敌已开弓!箭阵!射!四百尺!敌已射!遁!遁!遁!”黑压压一片乌云般的箭矢飞上天空在最高处失去上升的力量后向下坠落。靠着重力加速度在中亚和东欧平原上收割过斯拉夫人、雅利安人的箭矢再一次出现在燕山三护卫的头上。
在后排的弓箭手发射箭矢的同时,长枪兵摇晃着手中长达四米。一手压住,一手晃动。一朵大约三四尺的枪花就出现了。基本上能击打掉三分之一的箭矢。这不是杜撰真的有。明朝技击名家吴殳创作的《手臂录》的姊妹篇《无隐录》里的游场革法里就有:“团牌变:亦枪为团牌,以御矢也。前手宽松,后手圆转以萧之,矢不能入,盖身有甲、首有胄,唯面手畏矢,前腕着(对着)额,借力以行之。”而张璟为勇字盔设计了亚克力面罩以后,基本上也就甲胄的接缝是没有防护力的。如果被击中这里那真的是命运啊。所以黑压压的一片箭矢袭来,在如林长枪的击打和甲胄的防护下。长枪兵竟然无一倒地。
箭阵在望楼哨兵大声呼喝“五百尺!敌已开弓!箭阵!射!”的命令下就发射了第一轮。步弓手的射程永远高于骑兵射手。而且这种吊射无需瞄准,只要按照战前的标尺角度抬射。一个箭阵一般五百人。五百只箭矢基本上覆盖了一两百平米的范围。而目标就是冲杀上来的骑兵。骑兵在冲锋的时候一般不可能转弯。只能硬抗。蒙古人的甲胄比后世电视剧里面的强多了。当然在张璟以后世科技改良的箭矢面前还是不够看的。精钢箭镞、碳素箭杆、乳胶箭尾。飞行距离长,飞行姿态稳定。箭镞角度经过优化,破甲程度接近强弩。一个齐射,五个箭阵两千五百支箭矢形成的五多黑云带着劫难和死亡扑向了蒙古人。从高空往下看去冲锋的马队中像被隐形的巨人踩了一脚。骤然出现了一片空白。后面的骑兵此时头皮发麻,一方面庆幸自己没被射到。一方面不晓得第二波什么时候到。
“三百五十尺!射!”又一次齐射,一般这种射击都会打个提前量,五六秒钟的时间骑兵差不多可以冲击四五十尺的样子。所以一般给个五十尺的提前量就正好。而且骑兵冲锋不是横排,为了增强正面突破的穿透力。一般都是个锥形的阵型。而且前五十个骑兵往往会套两三层甲。加上马甲增强冲击长枪阵的穿透力。当然蒙古人是不会傻乎乎的冲着枪头过去的。他们是想要在阵前左右分开像两边画个圆回去再来一遍。在冲锋的路上不断的开工射箭。有训练的会控制射箭的时间节点。尽可能一起射,效果惊人。零零散散的箭矢比较好防守。如果对面的阵型在他们的箭雨下崩溃,那这尖锥一样的锋矢阵就派上用场了。前五十个套了两三层甲的重骑兵就变成了锋利的锥尖。带着死亡的寒光凿穿军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