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穿越的第一次战斗
2、穿越的第一次战斗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之后,为了牵制国民党的追兵,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留下一部分部队继续战斗。当时留在苏区部队有红xx师的4个团,还有江西省军区、赣南军区4个独立团等,总共24个团1.6万人。如果从编制和人数来看,留守红军还是颇有实力的,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这1.6万人分三个部分:一是红军伤病员,因为伤病,无法跟随中央红军长征。二是新兵,基本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也没有作战经历和经验,而且武器严重不足;三是数量有限的老兵,基本都作为领导的警卫部队。
根据史料,以伤员、新兵组成的力量去牵制敌军,掩护红军部队的转移。同时,还要在与20万向苏区进行“围剿”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战斗中存活下来,难度之高,险情之危是不言而喻的。
1935年初,留守红军的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与中央的联系中断;留守红军的地盘被压缩到瑞金、会昌,于都、宁都等四个县交界处一个南北长100里, 东西宽60里的狭小地带,被12个师的国民党军合围。
刘钧审视这段很少在史料出现的历史,作为后世的穿越者,一直被这个时代工农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事迹感动着,如今有机会来到这个时代,他知道虽然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历史的走向,但凭着自己占有强大的先知能力和优异的武器装备,可以为前辈们的革命事业出一份力!
3月10号在南门嶂发生了一场血腥的战斗。
今天是8号,3月10号将在南门嶂发生一场战斗。刘钧决定,穿越的第一次战斗就选择这里。
他利用高空电子照相机对南门嶂一带进行扫描,选择最合适的阻击地点,强大的电脑针对战场敌我双方的态势,通过每秒几十亿次的运算,选出A、B、C三个最佳阻击点。
电脑也给出这次战斗需要准备的武器:
国产最新型的QJY-201型7.62毫米轻机枪。这是我国第一款可迅速更换枪管的轻机枪,10条100发弹链,散装子弹2000发;
国产W86型120毫米迫击炮,炮弹3发;
刘钧还给自己选择了一支短突击步枪,3个75发弹鼓。
8号晚上11.45分,红星号降落在选定的地点,刘钧以及所带的3个作战包一并放下。此时因为白匪军把红军围困住,为逼红军出来,白匪军放火烧山,烟雾弥漫,反而很好地掩护了红星号的降落。
江西三月春寒,山高林深,群峰连绵,正是映山红灿烂如火的季节,红艳艳的,像燃烧的鲜血一样。
南门嶂,似一道高高的天门,一道生死屏障。
南门嶂是红军突围的必经之路。
刘钧所在的狙击点是一块凸出的山顶,他用军用工兵铲挖了一个狙击坑,这个狙击坑位于南门嶂的北边,距离对面的白匪军主战场500米,距离红军突围的直线距离300米。刘钧取出轻机枪,将550毫米的长枪管换上去,装好消音器,架好枪,把10个帆布弹链盒放在一边备用;这款轻机枪口径7.62毫米,采用100发可散式弹链供弹,装上长枪管后,有效射程达800米,属于陆军中远距离支援火力。刘钧选的这个位置很刁钻,可攻或守,而且很难发现。
在距离狙击阵地1000米的一块大石头后面,刘钧把迫击炮阵地放在这,这个位置也叫反斜面,是敌军视线的死角。W86型迫击炮是我军于1986年设计定型小批量装备的团属火炮,经过改进后,使用激光精确制导的弹药系统,最低射程400米,最大射程7700米,使用火箭增程技术可达13公里,因为该炮全重超过200公斤,每枚炮弹13.8公斤。所以,刘钧只能用红星号上专用设备将该炮的炮架、炮身、座钣及炮弹卸下来吊装,15分钟后,他把迫击炮架好,做好了发射的准备。
9号凌晨3.40分,对面的山坡上有动静了,望远镜里,一队队白匪军打着火把翻过山嶂,在距离南门嶂主峰600米的地方开始构筑阵地,他们井然有序在挖战壕,建立机枪阵地,很快就构筑了6个机枪阵地,每个阵地前面围一圈沙袋,放一挺重机枪,共六挺重机枪;这应该是当时国军的一个重机枪连。其中机枪手、弹药手、警卫排大约130人;而携带轻机枪和冲锋枪、步枪的士兵也相继进入战壕,数了一下有15挺轻机枪,每一轻机枪组配备3个人;在距离主阵地100米的一块空地上,聚集着大约500名士兵。看来这个阻击阵地布置了一个团的白匪军,正等着红军部队的到来。
早上5点左右,天空泛着鱼肚白,太阳慢慢升起。对面的白匪军阵地也全部动了起来,他们有的在吃早饭,有的在走动;而距离刘钧阻击阵地1200米的一块空地上,已经架起一顶军用帐篷,士兵从帐篷里拉出电话线,连接到阵地上,这应该是一个指挥部。刘钧还发现了指挥部旁边的一个迫击炮阵地,上面有6门迫击炮,炮手和弹药手正在做发射前的工作;另外还有一个步兵集合点,初步数了一下,大约有300多人。刘钧还发现了在一处洼地的临时弹药堆放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