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认真做事的学子,诸葛亮
诸葛亮在历史上就确实属于一位实业家。
不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民生上,亦或是律法上,诸葛亮都有着他独到的作为见解。
唯独在经文上,却没有见诸葛亮留下什么醒世的专注。
是诸葛亮不会做吗?
不可能的。
或许,在当时的诸葛亮看来,那些东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或者说,对于诸葛亮眼中的这个世界而言,那些东西的意义并不是最大。
诸葛亮的一生都活得很明白,他明白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民族的领导者,什么东西才能让这个国家的人过得更好,什么东西才能真正的改变人民的生活状态,他门清!
所以他一直都把他的精力用在那些真正有用的地方。
想到这里,刘俭下意识的想伸手拍一拍诸葛亮的肩膀。
但是很快,他觉得这个举动多少有点儿逾越,遂放弃了。
刘俭来回打量着诸葛亮的房间,发现诸葛亮的屋中有几面巨大的书架。
上面放置着很多书籍,都是青州书局的出版物。
“诸葛亮,你的屋中有这么多青州书局的书籍……都是你的吗?”
“回大将军的话,这都是亮的收藏。”
刘俭叹道:“印刷业由我兴于世,造纸行业也是我一手建立的……我知道这些书籍的成本不低,你收集了这么多的书,想必花费不菲吧,你的叔父愿意吗?“
诸葛亮很是认真的回答道:
“贵是贵些,却也要分是什么事,在亮看来,这些书籍涵盖了民生诸业,以及收纳了全大汉各行各业最先进的知识,用于让天下人广为交流,是让我大汉跨越进步的重中之重。”
“就算是再贵,亮也要将其收集认真研读,”
“当然,这些方面的花费多了,我就减少一些其他的花销,”
“平日里少吃点儿好的,少穿点新衣,少买一匹马,不买犬鹰,就足够了。”
刘俭心中很是欣慰,诸葛亮年纪轻轻的就已经知道,知识才是人民最宝贵的财富。
听听他说的这些话,真应该把他介绍给刘备,让刘备跟他好好学学。
少买点衣服,少买点狗。
多么痛彻心扉,多么令人深省的话语啊。
刘俭走到诸葛亮的书架前,从上面将一些书籍拿下来仔细观看。
果然,如同诸葛亮所言,青州书局关于民生和制造业方面的书籍,诸葛亮都买回来了。
特别是齐民要术的一二三四版,诸葛亮都摆在了书架的最前列,显然这是他最喜欢的读物。
书架整理的非常干净,纸上也有不少折页的痕迹。
很显然,这些书拿回来并不是摆着看的,而是确实被诸葛亮认真研读。
刘俭欣慰的转头看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你如此关注于民生,那想必对于刘青州还有我是非常了解的吧?”
诸葛亮认真的说道:“大将军和刘青州都是亮心中崇敬之人,别的不说,若无大将军,我大汉朝的纸业焉能兴旺到这般地步,我大汉朝的印刷书业焉能成规模?大将军是亮心中最为敬仰之人,刘青州次之。”
刘俭很是疑惑的道:“既然你把我视为你心中敬仰之人,那为什么我今天要招你入徐州官署的时候,你却不愿意去呢?”
诸葛亮笑了笑,说道:“大将军,我只有十四岁啊。”
刘俭却是摇了摇头:“这是你白天拿来敷衍我的话,想来这不是你的真意!”
诸葛亮非常认真的说道:“大将军,这确实是我的真意,因为亮只有十四岁呀,并不能出仕。”
刘俭皱起了眉头说道:
“哪里有这样的说法?”
诸葛亮疑惑的说道:“大将军,我的年龄未到,不能出仕,这不是朝廷的法度吗?”
刘俭奇道:“哦?何解?”
“大将军,您忘了,朝廷的科举制度,乡试和县试并不要求年龄,但是若要参加郡试,必须是年满十六岁。”
“如今我大汉朝的科举制度落实的最好的地方就是河北四州,大将军如此重视朝廷的科举制度,将朝廷的新政位于河北制度之首,难道大将军自己的施政,自己都忘记了?”
刘俭听到这,很是惊讶:“诸葛亮,你是要通过科举入仕吗?!”
诸葛亮很是认真的点了点头。
“新政即代表国家之意,而在亮看来,新政也是朝廷的当务之急。”
“虽然眼下的新政并未在大汉所有的州郡完全普及,但是新政代表了国家兴旺之力,以科举制度考核评优择选官员,而不靠乡邻名士彼此推荐,以才取士,这是真正能为大汉朝选取良才的先进制度,诸葛亮身为士人,就应遵循这个制度!”
“亮若是今日答应了大将军的征辟,越过科举进入官属,大将军虽然能够得到亮的辅佐,但是这对诸葛亮来说却是不能接受的。”
“诸葛亮身为大汉学子,就理应遵循大汉朝的制度。”
“大将军,其实您今天在此征辟叔父和兄长,是违了新政的。”
刘俭听到这儿,沉默了。
随后就见他长长的叹了口气,道:“是我的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