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 > 第 10 章

第 10 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下面是明朝。众所周知,得国之正莫过于朱元璋,又众所周知,明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明太祖就是那一个碗。】

[可是他文化低,所以被骗了]

[闲着没事认什么朱熹当祖宗?]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满头问号,一个碗他知道,他老朱当过乞丐,最后当上了开国皇帝,他也总是拿这个经历说事儿。但那结局一根绳是怎么回事?

还有他没有认朱熹当祖宗!他虽然动摇过,但他最后不是没有认吗?

天幕就这点不好,总是擦着边边角角透露一些东西,如果能和它交流就好了。

【辟一下谣,朱元璋没认朱熹当祖先。他在皇室的牒谱中,将祖上情况写得很清楚,就是几代贫农。就像朋友们说的那样,朱元璋起步太低,他建立的明朝的政治制度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极为落后和匪夷所思的。也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在朱元璋建制之初就埋下祸根了。】

【不过我们今天只看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在这一点体现得不是那么深。】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被辟谣的朱元璋依旧高兴不起来,他不明白他文化低怎么了,他有那么多能干的文臣,他还努力学习,又有优秀的太子,怎么就在建制之初就埋下祸根了。

朱元璋很着急,既然监察制度在这一点体现得不是那么深就不要讲了,讲一讲到底怎么埋下祸根行不行?

【按例,看监察制度要先看行政制度】

【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明承元制,不大准确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写卷子的时候只能写汉承秦制啊,别被我带偏了。】

【明初和元一样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重点重点啊,洪武九年,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废了哦,废完后在全国陆续设置了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再下面是府县,有的地方名字叫直隶县和属州,长官名字是大家熟悉的知府知州知县。】

【哦,不要忘记南北直隶,它们和布政司同级,二直隶下直接设府,府内事务直达六部。明朝两京制,通俗来讲,就各找各妈,北直隶找北京六部,南直隶找南京六部】

【承宣布政使司的长官叫什么名字呢?按照我们之前总结的套路,承宣布政使对不对?老朱有想法,他设了两个长官,叫左右布政使,主管省内民政和财政。】

【老朱是懂权力分治的,民政和财政有左右布政使,那么自然有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军政的设都指挥使司。】

【怎么说呢?这种意识很好,但这些机构的名字有没有感觉很熟悉?】

[确实很熟悉]

[好像是宋朝的诶]

【是吧是吧?宋朝的!】

【学谁不好学宋朝,尽管不可否认分权的进步意义,但是吧,我这心里就不是很得劲。】

[我也不是很得劲。]

[我很喜欢宋朝,但喜欢的是繁华汴京风貌,政治上吧,还是算了。]

被内涵的宋朝人,看得出后世人很不待见他们大宋了。

【就刚刚说的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司,合称“三司”。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

【这名字起的又臭又长,就不能通俗一些?不仅得记名字,还得记简称,烦死了。】

[真的很烦]

[佩服你们这些学历史的]

[感觉都是那些文人搞出的事]

唐,636年(贞观十年)。

李世民有些骄傲,他们大唐的文人才不像那大怂一样呢。

【三司在省里是平行的,分权鼎立——看看,我们很早就搞三权分立了,嗯,布政使有两个,分管民政和财政,四权分立。三司只同中央有关部门发生联系,这个就是一个简单的连线游戏。布政司与六部和都察院;按察司与刑部和都察院;都司听命于兵部及府。和我们现在很像啊。】

[真的很像诶]

【宋朝好像有个职位名字叫三司使,是中央财计的最高负责人。那三司是度支司、盐铁转运司、户部司,都是国家的财政部门,】

【三权分立,不不不,严谨些,三司分权鼎立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缺点是行政效率低下。]

【哇!好棒!】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为了解决由于明初设置三司之后分权过度而造成事无统属、运转不灵的问题,明中期以后在三司之上设立巡扰。同时,在边镇出于集中边镇力量抵挡外族人侵的需要,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形成了明朝的督抚制度,但是这些总督、巡抚并非官名,只是一种差遣。】

【但到了清朝,总督、巡抚都成了官名哦】

【梳理完行政机构,就可以看监察制度啦。】

【刚刚说到布政司、按察司都与都察院有联系,这个都察院就是中央的监察机关啦。其实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名字也是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

【和都察院有关的也有一个三司,我们把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共同审理,合称三司会审。遇到大狱要犯才能达成三司会审的条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