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狂妄的李谦(求推荐票!)
“李导真是年轻有为啊。”
虽然早就知道李谦才23岁,不过一见面,张皓还是忍不住感叹。
年轻有为四个字,李谦不知道听到过多人,说过多少次了。
笑笑打个招呼。
“张总你好,你可是咱们电影行业的老前辈啊。”
“早生了几年,多吃了几碗饭罢了。”
张皓摆摆手,他从业20多年,80年代就在西影厂做发行,20多年的奋斗才坐到了如今的位置。
反观李谦,23岁,大学毕业一年。
短短两个月里,取得的成绩比他过去二十多年都要强的多。
像他这样的大公司高管,国内根本不缺,各大国营制片厂里多的是。
但是,能卖座的导演,就屈指可数了。
心里暗自感慨一番,便谈起了正事。
双方能在这里见面,对对方的想法也都心知不明,就不用拐弯抹角了。
张皓直接了当地开口了,“李导,像你这样优秀的导演,大银幕才是发挥你才华的地方,我们想请你来担任公司的艺术总监。”
“经过首轮融资之后,我们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影视制作上面,公司所有部门,也会全力支持你的新电影。”
艺术总监?
华阳把陈国幅从哥伦比亚挖过去的时候,就是给了艺术总监和制片部总监两个职位,整个华阳传媒所有项目都归他管,马小刚也不例外。
不过艺术总监就是好听的头衔,要来也没用。
至于制片部总监,给李谦都不要,那么大一摊子事,他才没那个闲工夫去管伯纳那些项目。
李谦点点头,没有回答,而是自顾自地说道,“张总,伯纳和保利之前的合作模式,是对方制作,你们发行,我想我们也能以这样的模式合作。”
张皓微微一愣,不过没等他开口,李谦继续说道。
“我自己的电影,我要自己主导。”
“我可以接受贵公司的一部分投资,电影交给你们发行。”
“但是,整个筹备过程和拍摄过程,我不希望你们多加干涉,不过可以派制片人进组监管财务。<ahref="://"></a>”
没有拐弯抹角,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就不需要在就搞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
勾心斗角,虚伪与蛇什么的,用不着。
张皓也没想到李谦这么直接,不由地皱了皱眉。
他们的目的是绑定李谦这个潜力导演,但是听他的想法,看样子不打算在一棵树上吊死了。
不过事情一步一步来,先把人给拉过来,后面再说。
张皓点头答应下来,“当然可以,拍电影李导是专业的,我们自然信得过,不会去干涉过程。”
李谦接着道,“我需要今年的贺岁档,12月底,元旦节之前,并且初期至少投入两百个胶片拷贝。”
李谦就这两个条件,自己主导自己的片子,档期和发行规模的保证,至于其他都没有太大要求。
不过,这个条件却让张皓为难了。
“李导,能问下你新电影的类型和大概成本吗?”
“还是偏悬疑向的,不过不是单纯的悬疑片,会掺杂一些其他的元素,制作成本大概六百万左右。”
小成本悬疑类型,开口就是两百个胶片拷贝。
张皓苦笑不已,“李导,就算我们和洗印厂有关系,一个拷贝至少也要8000块,200个拷贝那就是160万,这样的发行规模,我们垫付的宣发成本至少也要200万以上了。”
李谦笑道,“张总,这360万只是垫付的宣发成本,不参与分成,对你们来说并没有风险。”
各大公司基本上都是自己制作、自己发行、自己宣传,有的直接把宣发费也算到成本里,参与分成,然后对外宣称成本一亿多。
也有的制作和宣发不是一家,就分开算,宣发费由发行公司垫付,票房交完税,和院线、影院分完了之后,发行方要先拿走垫付的宣发成本,
哪怕最后的分成还不够回本,发行方也要先拿走自己那份宣发成本,然后再按比例拿走发行分成,剩下的才是制片方的钱。
这种模式,就规避了风险,除非最后的分成连宣发费都收不回来。
所以,伯纳才能单单靠着发行业务,就做到了如今的规模。
发行方大多都是稳赚不赔的,不过这种模式的话,票房大卖也拿不了更多的钱。
虽然这个宣发规模相比成本,太大了点,尤其是胶片拷贝的数量。
不过也在底线之内,到时候如果前期票房不太乐观,再减少拷贝的投入,反正拷贝的制作和投放渠道都在伯纳手上握着。
不过,这个档期,张皓是怎么都不能答应的。
“李导,今年马小刚的新电影《集结号》已经确定上贺岁档了,还有我们自己参与的《投名状》,也在贺岁档上映,同时容纳两部大片,已经是贺岁档的极限了,要不然把明年暑期档腾给你怎么样?”
“暑假晚了半年,电影周期越长,风险越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