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8 章
旧案被人告, 郑迁险些致仕,在一众门的拥
护下再度还朝,也尽量不再倚老卖老, 对皇帝管头管脚,近
, 朝堂重归平静。
赵淳的这份奏疏,
静的水, 炸起千重浪花。
, 赵淳作为平江知府, 告了郑迁三大不法。
举;
第二、操纵京察, 打压南直隶巡抚谢彦开;
第三、纵容逆子恶奴大肆兼、为患乡、作恶多端。
第一,郑迁年幼时家道艰难, 被过继到一个姓郑的乡邻家中,养父母疏于照顾,三岁时就曾掉进枯井险些饿死, 最终非但凭借顽强的命力活了下来,还刻苦攻读考中进士。父母见他有了功名, 强迫他改姓归宗, 郑迁不肯, 对其置之不, 父母过世时,他也未曾向朝廷告丧丁忧, 被赵淳抓住了把柄。
虽说情有可原, 但国朝重孝道, 恩养恩同样重要,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功成名就之后就对父母不管不问, 不养老送终,实属大不孝。
第二不必多说,谢彦开在南直隶的改革进的如火如荼,为什么被迫终止落寞回京,满朝文武心知肚明。
第三则更加有有据,郑迁放纵家人大肆兼土地,手段极其卑劣,更有许多人为了逃避杂役,投身郑家为奴,单郑家一家,就占据平江府田地十八万亩之巨,奴仆上万人,整个松江府大部分的耕地、田庄、棉纱工厂,都是郑家的私产,平江府每年缴纳的赋税是直接从郑家抬走的,府、县官被完架空。
御书房内,皇帝捧这份奏疏,双手都有些颤抖。
皇帝对郑迁一直是心存感激和尊敬的,即便君臣之间再有过节,也是政见不同,无伤大雅,就连郑瑾乡试舞弊的大罪,他也看在郑迁的子上大事化小了。
卧薪尝胆铲除奸佞,扶持他坐上皇位的朝元老,竟然是为患国朝的巨蠹。郑迁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形象瞬间崩塌,别说他的拥趸了,就连皇帝都难以接受,呆坐良久,还是将奏疏留中了,命人将副本带到内阁,给郑阁老看看。
郑迁看到奏疏时,先是眼前一黑,原地晃了晃,被左右扶住,随后便叫来沈聿,因为这个赵淳他有印象,沈聿曾帮过他,还盛赞他为大亓官场最后的良心。
好一个讲良心的父母官。
可是细问之下,现这事根本怪不得沈聿,因为赵淳完是被各地士绅你一把我一把,给推到这个上位置的。
“恩师,奏疏上所言确有其事吗?”沈聿问。
郑迁对家人的为非完不知情,确实没重视过倒是真的。建国一百余载,士大夫备受优待,可以免除大量的杂役、摊派,因此地方投献成风,家家如此,不是只有郑家一家。
不过十八万亩田地,也确实出乎他的意料。郑迁二十余年没有回过老家,祖产儿子和弟弟打,前年长子回乡,也未曾向他禀报过这些事。
居然还趁灾年放利贷,逼迫百姓以田地抵债,勾结当地丝商操控丝价格,使小工坊入不敷出,进而低价收购工坊和织机,这都是他的好儿子好弟弟干出来的好事?
“还未来得及仔细询问。”郑迁捂胸口坐回大案之后,叹息道:“明翰,我常常想,养这么多的儿孙,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恩师不要多想了,学先扶您回休息。”沈聿道。
将郑迁送回府上,沈聿望惨白的日头。
他瞒老师向姚滨举荐赵淳,就是为了督促平江府的清丈均赋,可是赵淳在平江待了三年,竟一改往日风格,与当地士绅安无事,他一度对其感到失望。如今谢彦开返京,赵淳突然炸雷,直接将郑家这些年做下的好事捅上天。
赵淳下一步要做什么,他一也不清楚。
郑迁依照惯例上本请辞,皇帝拖沓不知该作何处置。
郑迁走了,谁来主持内阁?皇帝看了一眼只会和稀泥的某袁姓次辅,只剩头疼。郑迁再不堪,也比没有要好。
首辅塌房了,皇帝不表态,文武百官只能观望。
谁知这样一拖,拖来了赵淳的第二封奏疏——《臣平江知府赵淳弹劾内外臣工因循怠政疏》。
直言满朝皆竖子,愚弱无能,推诿敷衍。
满朝文武支支吾吾……大家都被骂了,怎么办?一起停职请辞?这个朝廷还开不开了?
看赵淳的奏疏,正愁眉不展的皇帝突然有些幸灾乐祸。
“这人怪有意思,谁都敢骂,是个蒸不熟、煮不烂的硬骨头啊。”皇帝笑对陈公公打趣。
陈公公附和道:“可不是,胆子真大。”
“胆子虽大,话却有。”皇帝夸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