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遍地狼烟
总兵统领,哪里有单独一府设游击,设参将的。 这么多的军镇,唯有汉中设了游击营,到底是为什么,众人都是心知肚明。 军令简洁,写的都是官面上的话。 而私信才是真正的要说的话。 陈望目送着送信使者的背影消失在眼前,才拆开了手中洪承畴送来的私信。 陈望慢慢的扫视着书信上的内容,洪承畴所写的大部分都是提点他的话,让他注意一些事情,比如保护瑞王安危,稳定汉中局势。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夹杂在其中的信息。 但是陈望已经不在是当初的小白,在上一次的夜谈之中曹文诏也给他讲解了很多要点,他自己也从赵怀良那里了解到了一些门道。 重新叠起了手中的信件,陈望也抬起了头来。 这一次他的收获远比之前预料的还要丰富。 自己确实是要升格为参将,而且很大的可能,是成为汉中参将。 洪承畴在信中提起了瑞王的安危,提起朝廷准备加强汉中兵力的想法。 “汉中参将……” 陈望抬起了头来,看向帐帘的位置,用只有自己能够听到的声音低声呢喃了一声。 原本他想要靠着流寇来扫除原来的汉中游击周遇懋,但是现在却没有了这个必要,现在的周遇懋已经是成为了他的手下。 汉中府属陕西镇下辖,汉中府内设分守参将一人,游击将军一人,守备两人。 两名守备,一人镇守汉中城,一人则是镇守褒城,同时守备鸡头关,游击将军还是周遇懋。 总兵领正兵营、副总兵领奇兵营、参将领援兵营、游击领游兵营,一将领一营,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总兵的地位最高,除去手下正兵营外,还有统管指挥镇内诸营的权力。 每镇之中又分若干协守,设副总兵,也就是副将。 协守以下又分路,每路设参将一员。 以大同镇为例。 镇守大同总兵官一人,驻大同镇城。 协守副总兵一人,旧为左副总兵,万历五年去左字,驻左卫城。 分守参将九人,曰东路参将,曰北东路参将,曰中路参将,曰西路参将,曰北西路参将,曰井坪城参将,曰新坪堡参将,曰总督标下左掖参将,曰威远城参将。 九名参将,分守于各地要城。 再下设游击将军二人,入卫游击四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三十九人。 一旦遭遇入侵,首先赶到的是分守该路参将率领的援兵营,以及附近游击带领的游兵营。 再然后是协守该地区副将的奇兵营和镇守总兵的正兵营。 游兵营其实很多的时候都是作为协助,战时紧急情况,参将可以指挥游击。 周遇懋虽然分领一营,但是严格来说,也算是陈望的下级。 不过作为汉中参将,陕西镇的副总兵和总兵却是管不了陈望。 汉中府不是边境,而是属于腹地,不会遭遇北虏的入侵。 汉中府最初设军营的原因其实就是保护了瑞王的安危,不让流寇窜入汉中府。 现在的目的也和当初的初衷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总兵最多能管管边事,如今境内平叛事务都是各地的督抚在管,总兵根本没有权力去管。 虽然上面设了一个援剿总兵官的名头,援剿总兵官和副总兵官名义上是有权力指挥平叛的一众将校。 但是实际上,谁都不会将这份权力当真。 如今文尊武卑已有百年,运筹帷幄,制定方略,作为统帅向来是文官的事情,武将老老实实听命就好。 听起来很蠢,但是这就是事实。 在明朝的后期,武官的权柄不断的被削弱。 但凡大一点的战事,朝廷都会派遣文官作为督师领兵作战。 而那些统兵的文官,多的是酒囊饭袋之辈,比起赵括来甚至都不如。 毕竟赵括起码还会纸上谈兵懂些兵法,而明朝后期统兵的一些文官恐怕连兵书都没有读全,除了会夸夸其谈,说些大话其余什么都不会。 明朝后期其实不乏精兵强将,奈何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最为着名的典范,当属杨镐。 无论再多的说辞,再多的借口。 万历援朝之役之时,原本明军一路高歌勐进,蔚山之役本来能够战胜,但是因为杨镐临阵指挥失误,仓促撤军,明军遭受了极惨重的损失。 而后在萨尔浒之战,杨镐更是葬送了明军大量的精锐部队,杜松、刘綎